你知道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对

大家好,病友们都叫我东姐。

常常有颈淋巴转移的病友悲伤的问我:“东姐,我都淋巴转移了,是不是没多少时间了。”

东姐的甲状腺手术是全切和中央区淋巴清扫,病理显示没有淋巴转移。其实,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转移的发生并不是少数,所以东姐算是比较幸运的了。但是,我所知道的是淋巴转移不转移并不影响生存期。可是这么说很多病友们并不相信。

还好,东姐找到三篇文献,医院分别追踪了一批病人,涉及了淋巴转移是否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其中医院追踪时间长达20年哦!今天和大家说说这三批病人的事!

大连医院普外一科

共收集了年1月~年12月大连医院普外一科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乳头状癌,其中无颈淋巴结转移者例,有颈淋巴结转移者例。男性例,女性例。年龄14~80岁,中位年龄47岁。所有患者术后常规复查甲状腺彩超及甲状腺功能测定并随访5年。

1.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以中央组转移为主,其次中央组转移+侧颈区转移,最后仅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其中仅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少。

2.年龄和性别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没有影响。

3.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肿瘤病灶直径越大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肿瘤复发率越高。

4.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不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但二者5年生存率无差异。

5.甲状腺乳头状癌伴第Ⅵ组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者较仅有第Ⅵ组转移者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他们收集了年~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首次手术治疗、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例。重新复查其病理;将颈淋巴结分为无转移、有转移但无包膜外侵犯和有转移且有包膜外侵犯三种情况,结合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模型分析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影响。

是否伴有包膜外侵犯是评价颈淋巴结转移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是否有影响的关键,无包膜外侵犯的颈淋巴结转移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无显著性影响。

记得看过一个甲状腺外科医生的一个玩笑,他说甲癌手术后长期追踪观察病人的临床试验很难做完,因为大多数负责观察的医生,都没有这些病人活得长。

医院

这是医院头颈外科嵇庆海、黄彩平、朱永学、张凌等人论文的部分内容:

目的——

分析、探索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与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医院-年间初次手术治疗例甲状腺乳突状腺癌伴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本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双颈淋巴结转移,其中男性65例,女性41例,年龄11-70岁,中位年龄33.5岁。

按照UICC2年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分期,I期85人、III期20人、IV期1人。其中8例患者原发病灶位于单侧腺叶,2例患者原发病灶位于甲状腺峡部,13例患者原发病灶位于单侧腺叶,病灶较大侵及对侧;83例患者原发病灶累及双侧甲状腺。

治疗方式——

8例患者行一侧腺叶加峡部切除,13例患者行一侧腺叶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2例患者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83例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行双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一期完成双颈淋巴结清扫术56例,首次颈清扫术后,休息2-3周完成对侧颈清扫术患者44例。另有6例患者行单侧颈清扫术后,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对侧淋巴结肿大,行颈清扫术。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

全组患者由初次治疗时间开始计算,随访时间截至20年,死亡病例随访时间截至死亡时间。本组死亡病例34例,其中死于局部复发18例(52.94%),死于远处转移12例(35.29%),2例死于本病引起的并发症(5.88%),另有2例死于其他疾病(5.88%)。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94.34%,83.02%,78.26%和69.67%。

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年龄、原发灶大小、是否有外侵、TNM分期、根治程度及术后残留对预后有影响,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而性别、甲状腺被切除状态、手术次数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多少对预后没有影响。

结论——

通过对本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二十年随访分析,年龄与根治程度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看了这些医疗工作者常年的辛苦跟踪病例得出的结论,你对甲状腺癌是不是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呢?得病不怕,就怕不懂盲目乱治疗。和东姐一起学知识科学治病好好生活吧!加油!

东姐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jaby/11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