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文明市民”名单公布!
其中有您心目中的“文明市民”吗?
一起来看看吧!
年11月“文明市民”名单助人为乐
孟祥振
青岛人和明远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职工
王本松青岛高科热力有限公司职工
见义勇为
刘法强
西海岸新区藏马镇横河川村村民
尤艺
青岛疗养院医师
张平
市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师
敬业奉献
纪奕坤
城阳区城阳街道大北曲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李健
莱西市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
鲁芫君
市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员
孝老爱亲
刘彩秀城阳区河套街道小涧东社区居民
孙妮妮崂山区中韩街道张家下庄社区居民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事迹,感受美德的力量!
年11月份文明市民事迹
孟祥振
青岛人和明远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职工
公益之心启蒙于大学。年,孟祥振在济南的山东职业学院上大二,时任班长的他是一位积极好学、乐观且乐于助人的大男孩,时常组织班级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秋天时,也经常组织班级同学一起到济南南部山区红叶谷去看红叶、赏美景,还组织班里同学帮助贫困学生,积极协助辅导员管理好班级事务,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位优秀积极的好学生,在同学眼中是一位乐于助人、能力强的好班长,久而久之他在班里树立了威信。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孟祥振号召班干部带头参加,在献血时,他了解了很多关于国家公益事业的知识,在现场医护人员的介绍中,他首次接触到了有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认识到造血干细胞对人体的重要性以及捐献造血干细胞意义非凡时,他毫不犹豫地留取了血样,对此,他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
责任之心成熟于企业。年10月,金秋的阳光无比明媚,孟祥振的心情犹如红叶谷漫山遍野的红叶,无比的开阔,因为他踏上了东去青岛的列车,去迎接他刚刚竞聘的工作,离开校园的他憧憬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希望努力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踏上社会的那一刻,孟祥振知道就要扛起自己应抗的那份社会责任,对即将赴任的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就像在大学时代身为班长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负责一样。
参加工作那年孟祥振21岁,是中车青岛四方股份总装分厂调试项目的一名普通委外员工,在实习期他就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在工作中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其他实习员工犯了错误生怕领导批评而相互推诿,而孟祥振则不然,不但积极承认错误还主动要求接受考核处理,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实习员工是不能被考核的,如果犯了错误,则由其签署过“师徒协议”的师傅来承担考核处理,为此,孟祥振能难受好几天,他的责任之心可见一斑。
入职5年以来,他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业务上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积极主动、敢挑重担、勇于挑战,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具备超强责任感的优秀动车组调试单元负责人,带领班组员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调试难关,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在工作中的表现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也深受领导的认可。
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大地,强烈的责任心驱使孟祥振隔离在家却心系企业。当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去,青岛的气氛依然非常紧张之时,他积极在家配合街道疫情防控号召,并按照公司有关复工达产的相关规定,隔离期满后作为公司首批复工中的一员投身于企业复工达产的浪潮之中。
不忘初心,心怀大爱。年5月底,正在动车组上忙碌调试的孟祥振接到了青岛市城阳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在得知自己当年在学校的一次献血血样与一名重症患者初配成功时,瞬时激发起埋藏在心中多年未曾释放的公益大爱,他表示如果最终配型成功,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捐献。
孟祥振还是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医院进行高分辨、体检等环节。直到年10月,他接到通知,最终确定他与患者匹配,计划于年10月10日前往济南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孟祥振毅然决定要尽自己的一份爱心挽救这条生命。他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次救助,更重要的是自己骨子里那股初心未泯的激动,这正是他高尚品质的体现。
年10月10日,来自青岛人和明远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的“90后”小伙孟祥振踏上了前往济南的动车,他是青岛市第96例,城阳区第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济南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
年10月10日他在青岛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了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医院后他一开始比较忐忑,毕竟是年轻人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没有经验,红十字会和医护人员了解情况之后,在专业医生的详细介绍下,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出状况着重介绍,最后消除了他内心的忐忑,使他更加的信心十足。
从10月12日起,他需要每天注射两针动员剂。注射动员剂的影响,使他感到浑身酸痛,身体开始出现虚汗无力、厌食的反应。动员剂注射的第三天,一早就进行了一次抽血化验,在进行血液化验造血干细胞含量时,医生说造血干细胞在身体的含量有点低,对于捐献有点不合标,需要对动员剂进行加量,他义无反顾的接受了加量要求。动员剂加量后,他浑身的不适感十分剧烈,导致下床都很吃力,睡眠状态也不好。他说,为了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这点疼痛自己能够忍受。
10月16日上午8时,孟祥振在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由于捐献时间持续五个小时,为了防止针头戳破血管,捐献期间,他需要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等采集结束,他的四肢麻木站立都有点困难。由于捐献过程中防止血液凝固,需要全程打抗凝剂,而抗凝剂有中和人体钙质的作用,导致了身体的酥麻感。医生说这是由于缺钙导致的麻木,在捐献过程中身体的钙会流失。而在捐献结束后孟祥振说其实他十分惧怕打针,从小到大打点滴的经历都让他不敢想象,但是他为了完成捐献将自身的不适抛之脑后,积极配合医生的采集工作。
孟祥振用自己的大爱,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孟祥振说:“作为一个社会的有志青年职工,在这种为社会做贡献的选择中就应该义无反顾,这份爱心能救助一个生命感觉十分荣幸。在茫茫人海中,能够素不相识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伤害身体健康,却能挽救一位陌生人的生命,我为自己感到荣幸与骄傲。这样的经历将给我平淡的人生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由衷的祝福受捐者能够获得新生,迎接新生活。”通过捐献让正能量接力传递、让爱心潮成为风气,他感到很有意义,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希望通过这次捐献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为白血病患者带去希望之光。
王本松
青岛高科热力有限公司职工
一心向善是献血者们不变的追求,一往无前是逆行献血的使命决心,一如既往是对患者最坚定的承诺。
庚子开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肆虐全国。疫情爆发后,临床用血需求急剧上升,而献血人数明显减少。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2月22日,接到青岛市中心血站电话的王本松,急忙赶到中心血站捐献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相当于毫升的献血量。王本松说,虽然我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奔赴在“抗疫”最前线,但作为青岛人,我可以用无偿献血的方式来出把子力气!这位曾经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普通市民,在此后的大半年时间,掐算着日子,几乎是每个月都定期来捐献。疫情发生以来,他已经捐献过6次血小板,共计9个治疗量,相当于献血量毫升,青岛市中心血站也为他颁发了《“抗击疫情,为爱逆行”感谢状》。这仅仅是王本松11年无偿献血路上的一道缩影,打开他的献血证,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了他的献血历程。
年7月的一天,王本松在单位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成功捐献了毫升血液,从此开始了他的献血生涯。后来,他了解到,血小板可以减少患者输血反应等,提高治疗效果。从此,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到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十一年来,从未间断。截至年8月15日,王本松先后无偿献血52次,累计献血量69毫升,包括85治疗量的血小板和1毫升全血。如果按一个成年人全身血量为毫升来计算,他献出的血液总量几乎是是他全身血液的15倍。
每次接到血站电话需要献血时,王本松都赶紧打出租车赶过去,每次的车费,血站只能给报销一部分,但他却从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是紧急用血的情况,他总是二话不说,立马到场。
说到无偿献血,王本松总是谦虚地说“也没干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就是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因为家中条件有限,从物质上很难做点什么。这位憨厚的崂山汉子就通过坚持无偿献血来回报社会,献血已经成为了王本松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工作之余,他非常注重锻炼身体,爬山、骑行、散步……他说“坚持献血要有个好体格。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坚持到60岁。不为别的,就为我献一次血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能多救一个人比什么都值得。”
1年11月,王本松进入青岛高科热力有限公司。18年的大厨生涯,从不缺席。他以厂为家,兢兢业业,把同事当成自家人。到了采暖季时,来食堂吃饭的员工中午一度达到余人,晚上余人,所有的饭菜全部出自王本松之手。除了年春节特殊情况外,他在公司度过了17个除夕夜。大年三十,举家团圆的时刻,外面鞭炮齐鸣,烟花绽放,而他仍继续坚守在食堂一线,为值班的同事们做年夜饭,忙完手上的活,到家就得初一凌晨两三点了。他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同事们为之动容。在内心深处,他热爱这份工作,“供热工作和无偿献血一样,都是为社会服务。无偿献血只是换了一种奉献温暖的方式。我能做的就是为生产一线的同事做一顿热乎可口的饭菜,尽管我的力量薄弱,但我也要为社会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
年,热心公益、勤恳工作的王本松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说“虽然我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深知最基层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肩上也承载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与使命。”年,王本松工作单位所在党委(青岛东亿实业总公司)成立了崂山区首支国企员工组建的无偿献血志愿队,从“供热服务”延伸扩展到“公益服务”,仅-年,组织员工累计无偿献血五万多毫升。和王本松一样,许许多多的普通工人纷纷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对他们而言,无偿献血也是“服务社会、温暖万家”的一种方式。
曾获荣誉:-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刘法强
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横河川村村民
“要不是法强冲进着火的屋里救俺,这世上早就没有我这老婆子了。这事不管过去多长工夫,俺和晚辈们都忘不了啊!他真是好人啊!”80多岁的西海岸新区藏马镇横河川村季元美老人聊起家中失火的事情时,老人对此依然记忆清楚。她每每都会念叨起刘法强舍身救火对她的好。她说:”这社会发展的好,好人多着呢!”
5月3日中午11时左右,藏马镇横河川村民刘法强正自家的一处空屋子院内喂猪。进猪圈不久,他忽然听到几声断断续续的呼救声。刘法强抬头一看,发现猪圈隔壁的一户老人家屋里窜出不少浓烟。“不好,着水了!”刘法强凭经验断定老人家可能做饭用火不当引起了火灾。正思忖着,他仔细一查看,此时火焰已窜到了房顶上。见此情景,刘法强没有任何多想,只有一个念头:灭火救人!他马上扔下手头的活,迅速冲往老人家中,此时老人家中火势较大,刘法强全然不顾,冲了进去。此时老人因惊吓过度,已瘫坐在地上,刘法强立马上前将老人扶起,将她抱出了“火场”。
由于着火房屋老旧且又是砖木结构,刘法强将老人救出火场后,发现火势愈发猛烈,他再度冲进屋内,俯身在屋里查看火情。他发现着火的是老人家的厨房,煤气罐在炉灶下面呼呼的往外冒着火,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煤气罐爆炸,会对附近村民造成伤害。刘法强不顾刚才因救助老人烧伤的手臂和越着越猛的大火,跑到隔壁自家房子里拿来毯子,并拿起老人家门口旁堆放的旧衣服,准备浇上水,冲进火场将煤气罐盖住并搬出来,但是附近没水可用,时间不等人,刘法强只好用猪圈外面的猪尿打湿旧衣服和毯子,再一次冲进火场奋力将煤气罐搬了出来,并隔着衣服迅速将煤气罐阀门关闭,成功防止了煤气罐爆炸事故的发生。
刘法强奋勇救火的同时,他大声呼喊村里邻居们共同参与救火。村民们听到呼救声后,纷纷提着水桶跑了过来,刘法强和大家一起往着火房间里泼水,发现屋顶火势还是很大后,他又迅速跑到自家房子里扛来梯子,爬梯上屋和大家一起救火。此时,大家有顺着梯子爬到屋顶往里泼水的,有在院子里往里泼水的,还有村民不停地从家里往这来回抬水……在大家的努力下,大约半个小时火就被扑灭了。当天中午12点多,刘法强又返回现场查看是否有复燃,他发现有处地方在冒烟,为彻底消除隐患,他拎起水桶泼水将冒烟处浇灭,确信没有复燃情况后才离开。
被救老人名叫季元兰,女,年1月生人,早年丧偶,独自在村内居住。那天因做饭使用煤气不当引起火灾。失火时,幸好刘法强发现及时并实施扑救才化险为夷。80多岁的季大娘所幸只是四肢被轻微烧伤。事后,藏马镇网格员庄长兰、张润泽及时帮助季元兰老人联系保险公司人员到现场核查并进行赔付,保险公司支付了老人元。
“那天我没赶回来,街坊邻居给我描述了当时失火救火的情景,煤气罐着了火,火都窜到了屋顶,现在想想还心有余悸。多亏了刘洪强大哥不顾危险救了我姥姥,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来感谢。”季元兰的外孙每每想到这件事,心里都充满了感激。
水火无情,人间有爱。大火面前刘洪强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80岁独居老人脱险,他说:“当时没考虑那么多,心里就是想着先救人救火,都是老邻居,做这样的事′是最起码的道德,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还会救。”
刘法强不善言辞,每次提到这件事他都说的很淡然,仿佛是做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件事,挽救了一条生命!在他身上,我们收获了震撼,也收获了感动。
尤艺
青岛疗养院医师
张平
市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防治科医师
年9月5日11时左右,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在崂山风景区九水游览区无己潭溺水,挣扎后沉入约4米深的潭底,一名水性好的男子潜入潭底将其托出水面,其他人利用竹竿、树枝等工具将溺水男子拖到了潭边的石头上,发现这名男子已经失去意识、生命垂危。
山坡上围观的游客越来越多,纷纷呼喊“有没有医生、有没有会急救的人”,一名女游客翻过栅栏跳了下去,正在附近游览的尤艺和张平也立即从山路上越过栅栏,跳到潭边查看溺水男子情况。此时,男子平躺在岸边石头上,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没有意识,他的妻子在旁边不停地哭喊,张平询问得知已经有人拨打了急救电话。先前跳下来的女游客正在对溺水男子进行急救,做了三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后,女游客已经体力不支,但溺水男子还是没有恢复生命体征。尤艺立刻接手进行胸外按压,张平来到男子头部右侧查看其有无生命体征、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尤艺做了两组胸外按压后,男子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口唇也从青紫变得红润。张平查看男子口腔内没有异物,抬起男子两侧下颌角开放气道,提醒家属轻轻拍打男子肩膀并大声呼喊他的名字。张平拨打得知急救车已快到景区,但从景区入口到无己潭还需要一段时间,于是她和尤艺一起配合接线员给溺水男子数吸气次数、摸脉搏,利用手机手电筒做瞳孔对光反射,发现男子有脉搏、有粗大的呼吸,瞳孔对光反射反应微弱,始终没有意识。过了几分钟,男子开始抽搐,四肢不自主地用力摆动,几乎把自己又蹬入水中。尤艺接替张平继续为男子开放气道,张平清理了周围的玻璃和石头等杂物,呼喊景区工作人员过来帮忙,把溺水男子抬到安全位置,并教给家属和工作人员一起轻揉男子的四肢,缓解其肌肉紧张。尤艺和张平持续与调度人员保持联系,及时报告溺水男子意识情况及生命体征,直到急救车赶到现场,把男医院。此时,张平和尤艺才松了一口气,起身寻找自己的随身物品准备离开,但精神高度紧张又蹲了半个多小时,俩人这才发现自己的双手正在不停地颤抖,腿部、脚腕也被潭边树枝划破了。此后几天,俩人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