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虽能触及、但在超声检查中未能证实的“结节”,不能诊断为甲状腺结节。体检未能触及、而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结节称作“甲状腺意外结节”。
2.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多少
甲状腺结节很常见。一般人群中通过触诊的检出率为3%~7%,借助高分辨率超声的检出率可高达20%~76%
3.甲状腺结节的评估要点是什么?
5%~15%的甲状腺结节为恶性,即甲状腺癌。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处理不同,对患者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QOL)的影响和涉及的医疗花费也有显著差异。因此,甲状腺结节评估的要点是良恶性鉴别。
4.甲状腺结节有何临床表现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由于结节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声音嘶哑、压气感、呼吸/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出现声音嘶哑、压气感、呼吸/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
5.哪些病史和检查结果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
(1)在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2)有全身放射治疗史;(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DTC)、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thyroidcancer,MTC)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4)男性;(5)结节生长迅速;(6)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7)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8)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9)伴颈部淋巴结病理性肿大。
6.甲状腺结节的如何随访?
对甲状腺结节的最佳随访频率缺乏有力证据。对多数甲状腺良性结节,可每隔6~12个月进行随访。对暂未接受治疗的可疑恶性或恶性结节,随访间隔可缩短。每次随访必须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复查颈部超声。部分患者(初次评估中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接受手术、TSH抑制治疗或碘治疗者)还需随访甲状腺功能。
如随访中发现结节明显生长,要特别注意是否伴有提示结节恶变的症状、体征(如声音嘶哑、呼吸/吞咽困难、结节固定、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和超声征象。“明显生长“是指结节体积增大50%以上,或至少有2条径线增加超过20%(并且超过2mm),这时有细针穿刺(FNAB)的适应证;对囊实性结节来说,根据实性部分的生长情况决定是否进行FNAB。
7.什么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TC)
DTC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甲状腺癌,超过90%的甲状腺癌为DTC,主要包括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thyroidcarcinoma,FTC),少数为Hurthle细胞或嗜酸性细胞肿瘤。大部分DTC进展缓慢,近似良性病程,10年生存率很高,但某些组织学亚型(PTC的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实体亚型和FTC的广泛浸润型等)的DTC容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血管侵袭和远处转移,复发率高、预后相对较差。
8.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甲状腺癌多见类型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方法主要有甲状腺手术,碘治疗和甲状腺素抑制治疗三个方法,其中,手术治疗最为重要,直接影响本病的后续治疗和随访,并与预后密切相关。大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需要上述三种方法联合综合治疗才能到达最佳效果。对于上述方法无效患者,可试用外照射放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DTC治疗的总体发展趋势是需要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9.哪些甲状腺癌手术后需要碘治疗
首次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T1(25px)不建议用碘治疗。
T1(1-50px)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应用碘治疗。
T2(2-px)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应用碘治疗。
T3(px,45岁)应该应用碘治疗。
T3(px,≥45岁)应该应用碘治疗。
T3(任何大小,任何年龄,只有包膜外微浸润)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应用碘治疗。
T4(有包膜外肉眼可见的浸润)应该应用碘治疗。
Nx和N0(没有淋巴结转移)一般可不应用碘治疗。
N1(45岁)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应用碘治疗。
N1(45岁)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应用碘治疗。
M1(有远处转移)必须应用碘治疗。
其次,早期复发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建议应用碘治疗。
10.碘清除的残留甲状腺意义
(1)减少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和转移可能性,降低死亡率
(2)提高甲状腺癌转移灶摄碘功能:有利于发现及治疗转移灶
(3)有利于随访:清除甲状腺组织后,切断甲状腺球蛋白(TG)正常来源,提高TG对复发和转移灶的检出,有利于用TG追踪随访病情发展。
(4)碘治疗后行全身显像,可以发现微小甲状腺转移灶,有利于制定病人治疗和随访方案。
11.碘治疗甲状腺癌病灶的适应证
碘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但具备摄碘功能的DTC转移灶(包括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治疗目的为清除病灶或部分缓解病情。清灶治疗的疗效与转移灶摄取碘的程度和碘在病灶中的滞留时间直接相关,还受到患者年龄、转移灶的大小和部位,以及病灶对碘的辐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年轻患者获得治愈的可能性较大,软组织和肺部的微小转移灶易被清除;已形成实质性肿块的转移灶或合并骨质破坏的骨转移,即使病灶明显摄取碘,清灶治疗的效果也往往欠佳。高龄、伴随其他严重疾病或无法耐受治疗前甲减者,不宜采用碘清灶治疗。位于关键部位的转移灶(如颅内或脊髓旁、气道内、性腺旁转移等),如果无法手术,即使病灶显著摄取碘,也不适合碘清灶治疗,而应采用其他方法处理。
12..甲状腺癌患者碘治疗为什么要住院治疗
医疗安全的原因:甲状腺癌手术后的碘治疗时存在一定医疗风险,需要住院观察及对碘治疗后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例如,一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不适,甚至部分患者因残留甲状腺组织较多,碘-治疗后出现颈部肿大压迫气管及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出现白细胞急剧降低,也有些出现急性胃肠炎等造成临床不适,需要处理和预防。此外,有些患者合并其他高危疾病时更需要住院观察,以免碘治疗时导致其他高危疾病的加重,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辐射安全的原因:碘治疗是利用甲状腺的浓集碘的能力,给予的碘能释放β射线,局部发挥辐射生物学效应,使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和甲状腺癌细胞破坏、萎缩,分泌减少,达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残留甲状腺癌的作用,是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病灶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放射性的碘不仅释放β射线,也发射γ射线,后者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对病人自己和家属、医护人员和其他周围正常人群都可能造成辐射危害,因此,进行大剂量碘治疗时,需要患者在一定时间内采取屏蔽隔离措施。另外,在病人接受碘治疗的早期(尤其头1-3天内)有大量的放射性排泄物,这些排泄物需要专门的放射性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否则会造成周围环境污染。所以,大剂量碘治疗的甲亢患者或甲状腺癌患者,需要短期住院进行辐射安全隔离以及带辐射的排泄物处理,以保护社会大众,减少周围环境辐射污染。
白癜风预防白癜风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