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甲状腺结节诊治的迷雾

作者:陈宗林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据统计成年人发病率约为4%。多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数人无自觉症状及临床表现。甲状腺结节的生长、进展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力、有无电离辐射接触史、年龄大小、碘摄入量多少等多种因素相关。

近年来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师水平的进步以及高分辨率超声在甲状腺领域的应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开展,使得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对于甲状腺结节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及鉴别其良恶性质,往往依据多普勒彩色超声、实验室检查、甲状腺静态显像及穿刺活检技术等进行判断,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探索及进步。

影像学检查

甲状腺超声超声作为临床上检查甲状腺结节的术前首选检查工具,其具有方便、安全性及敏感性高等优点,能够根据结节的形成、边界,钙化斑,结节内血流信号及周边淋巴结等情况鉴别结节的良恶性,为术前病情评估及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是将超声探头采集到的二维图像信息整合成三维图像,从而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从整体空间分布准确定位结节,显示其与周围组织间的结构关系,大大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是甲状腺手术的术前评估和术中定位的重要依据。

粗针穿刺及细针穿刺活检为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活检技术逐渐被认可并应用于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但由于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所用穿刺针太细使得所取细胞数量不足,导致病理结果有一定局限性,准确率下降。而甲状腺粗针穿刺活检能获得相对较多细胞组织,更易于病理的确诊及其分型的判断。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粗针穿刺活检术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可提高甲状腺癌的早期检出率,以防出现误诊误治或延误病情。

CT、MRI及核素扫描对甲状腺结节诊断CT和MRI主要用于进一步确定甲状腺结节大小及其与邻近肌肉、血管等组织关系的检查。例如胸骨后甲状腺肿、巨大甲状腺肿气管食管受压变形移位或甲状腺癌可能侵犯周围邻近组织、甲状腺癌多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时,可行CT及MRI检查进一步评估病情及手术风险。而核素显像主要利用放射性测量技术反映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缺少特异性和敏感性,且具有一定量的放射性,故临床较少应用。

实验室检查

通过测定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激素(T4)、促甲状腺素(TSH)可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对于已行甲状腺全切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定期监测甲状腺球蛋白(TG)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对评估其术后是否转移复发有重要意义[6];而降钙素异常升高(ng/L)则提示甲状腺髓样癌的可能性大。

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治疗

1保守治疗

大多数甲状腺良性结节在未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可暂行观察、无需特殊治疗,如有必要可行手术治疗。局部注射乙醇、组织间激光消融、射频微波消融,这些非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必须排除恶性结节的可能,目前并不推荐应用。部分恶性结节患者可暂时不行手术,密切观察检测:极低危肿瘤(无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的微小乳头状癌,细胞学无侵袭性);手术并发症风险高;预期寿命短(高龄、严重心肺疾病、恶性肿瘤);合并其他需优先治疗的内外科疾病。

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根据甲状腺大小及有无压迫症状而决定是否治疗。如甲状腺较小,又无明显压迫症状,可暂不治疗而随访观察,甲状腺肿大明显并伴有压迫症状时,可依症状选择甲状腺素治疗、抗甲状腺治疗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等。由于手术加快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发生,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而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则需全身应用抗炎治疗,必要时切开引流。

2手术治疗

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良性结节行手术治疗应具备以下适应证:有明显的压迫症状;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无效;胸骨后甲状腺肿或肿物位于纵膈内;结节进行性增长考虑有恶变倾向或合并甲状腺癌高危因素等。根据结节大小及位置谨慎选择手术方式,以切除肿物为前提,尽量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避免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术后1个月检测甲状腺功能,如提示甲减,根据检查结果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并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如甲状腺功能正常,无需用药治疗。另外,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手术仍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甲状腺血流丰富,手术的并发症相对较多,对于甲状腺切除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甲状腺全切术后发生甲减,术后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大部分可以保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但具有一定的甲亢复发率。

甲状腺恶性结节甲状腺癌分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术后的放射碘I治疗和TSH抑制治疗。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治疗的主要方式,而术后的规范化治疗是甲状腺癌术后长期生存、良好预后的保证。

3I治疗及TSH抑制治疗

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治疗的补充手段,包括I清甲治疗,采用I清除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的微量甲状腺组织和I清灶治疗,清除手术不能切除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包括局部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

4甲状腺癌的外放射治疗、化学治疗

具有侵袭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经过手术和I治疗后,外照射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不推荐常规使用。以下情况可考虑外照射治疗:以局部姑息治疗为目的;痛性骨转移;肉眼可见肿瘤残余、无法行手术治疗或I治疗;位于关键部位、无法行手术治疗或I治疗(如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脊椎转移、某些纵隔淋巴结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骨盆转移等)。分化性甲状腺癌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化学治疗仅作为一种尝试性治疗,用于姑息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后的一种治疗方法。

5甲状腺癌靶向药物治疗

针对甲状腺癌的靶向药物随着对甲状腺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人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临床试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针对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索拉非尼、凡得替尼、舒尼替尼、莫替沙尼和吉非替尼等。有关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还有很多问题尚未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调查。目前仅对于应用手术治疗或I治疗无效且处于进展期的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可尝试使用此类药物。甲状腺疾病在人群中已经很常见,与其他一些慢性病一样,正逐步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问题。普及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认识以及医学专家对甲状腺疾病诊治的更深入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END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jazd/110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