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得癌的方法不用吃药,简单实用

疾控中心发布的年居民疾病统计数据显示,十大单病种“死亡杀手”中,肿瘤占据5个席位。值得注意的是,肺癌已连续6年成为第一“夺命癌症”,而且发病率持续上升。

怎样才能不得癌?

其实致癌因素有很多,有些是我们个人控制不了的,比如环境因素,比如家族史。

但,也有我们能控制的!

1

瘦一点患癌机会小

越瘦的人得上癌症的机会越小,这是全球21位科学家基于对患癌人群和健康人群历经5年研究后提出的十大防癌建议中的第一条内容。

1.BMI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我国成年人的标准为:

18.5~23.9为适宜

24~27.9为超重

28以上为肥胖

2.腰臀比

拿软尺量一量你全身最窄部位的腰围和最宽部位的臀围,精确到1mm,然后算腰臀比。

男的腰围大于等于90cm(2尺7寸),女的腰围大于等于80cm(2尺4寸),就算肥胖了。

如果腰臀比男性>0.9,女性比>0.85,就叫腹部脂肪堆积了。

2

果蔬每天5份

蔬菜、水果含多种微量营养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在防止细胞蛋白质和DNA的氧化损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抗癌防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推荐每日摄入5份果蔬,每份蔬菜g,这里的每份水果就是一个自然计量单位:如一只苹果、一根香蕉、一个橘子、一个梨子等。

3

不吃油炸食品

防癌一定要避免吃过多的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比如炸薯条就是这类食物的代表,长期吃油炸食品会诱发肠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

4

异地菜多吃一点

要吃得杂一些。北方人要多吃南方菜,南方人要多吃北方菜,这样可以补充身体里可能缺乏的某些成分。

5

对剩菜剩饭不要大包大揽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不良习惯可能诱发胃癌。长期有胃部不适,医院做一次检查。如果查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再加上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话,就基本是癌前病变了,必须马上治疗。

6

不吃加工肉制品

在畜、禽、海鲜和加工肉制品中,加工肉制品增加癌症风险的能力最强,它导致结、直肠癌证据确凿,咸鱼导致鼻咽癌的能力也已是板上钉钉。

7

坚持回家吃晚饭

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事的陋习导致了很多人长期饮食无规律,越是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越是难得回家好好地吃一顿饭。

饮食不规律,饭局上的烟、酒以及不知不觉过度饮食,使我们的肠胃始终处在受损状态,再加上体重超标,长期下去就可能诱发癌变。远离癌症,从回家吃晚饭做起。

8

就着葱蒜来吃饭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最低的省份,是葱蒜种植大省山东。长江以北胃癌死亡率最低的4个县中,第一位的是山东苍山县,那里人均每年要吃掉6公斤大蒜。有研究表明,多吃大蒜的人得胃癌的风险会降低60%。

9

坚决不吸烟

吸烟与肺癌有关,同样也是鼻咽癌发病的主要因素。

肿瘤学上有一个吸烟指数:每天吸烟的支数乘上吸烟的年数,如果乘积大于支/年,那么这个人就成了肺癌的高危对象。

10

坚持体检

有的肿瘤隐蔽性比较高,体检一定要坚持年年做,不要觉得偶然一次查体正常就间隔3到5年才再做。特别是老年人,体检的项目应尽可能全面、频率增加,特别是肛门等一些比较隐私的地方也要检查。

20岁

对于女性来说,在进行第一次性生活两年后,最好就开始做巴氏涂片进行宫颈癌筛查,并坚持一年一次。

30岁

女性要特别注意乳腺检查,首先是自检,月经结束后7—10天最适合自检,停经或更年期妇女最好在每月的固定一天进行自检。另外是进行B超检查和X线检查。

40岁

中老年人尤其是抽烟的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螺旋CT筛查。此外,还应对胃癌进行筛查,包括胃蛋白酶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查、胃肠X线检查等。

50岁

有结、直肠息肉,结肠癌家族史,腹泻、便秘、便血史的人最好做肠镜进行结肠病变的筛查。50岁以上的男性应在体检中增加一项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前列腺癌。

11

睡够7小时

由于睡眠问题而导致的内分泌紊乱,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癌症的风险。当然,这不是一个固定数值,因人而异,但应该避免少于5小时等极端情况。

12

随时锻炼,只要动就比不动强

几乎在所有的防癌建议中,都有相应内容:规律运动。很多人习惯将运动当任务,这样会有压力,其实违背了运动防癌的原则。

锻炼的方式可因人而异,有人喜欢走路、有人喜欢游泳,只要动就比不动强。而且,锻炼也没必要非找特定场合、特定时间进行,工作间隙、闲暇时间都可适当进行点小运动。

13

“没心没肺”,学会满足

癌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一个诱因——压力大、长期抑郁、过分忧虑、勾心斗角。一个研究发现,长期不良情绪会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强的应激反应就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癌细胞有可乘之机。

建议大家不生气、不折腾、不钻牛角尖,凡事都想开点,做个“没心没肺”的人,因为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确实能给你一个好的身体。

警韩启德院士: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收效甚微

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

导读

“我认为,首先不应该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应该在高危人群中做。”韩启德谈到,要重视早期筛检技术的负面效应。

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一直以为这样就能长命百岁,但是,请你看一组数字——

年与年相比,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其中肺癌由26.2万到59.4万,增加1倍多;乳腺癌由9.8万到26.6万,增加近2倍;前列腺癌增到5倍。

而且,早发现,早诊治之后,死亡率并没有下降,那么,癌症的早发现到底好么?

“越是技术发展,越需要懂得驾驭技术的方向,更要懂得刹车——如果这个方向不对的话。”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以此作比,提出对肿瘤等慢性病防控技术进行全面反思与人文把控。

过去二三十年,新技术大量涌现,基因检测、CT、彩超等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但“双早”的实际效应及其诱发的新问题,正引起学界反思。

“早发现、早诊治”立了大功?

眼下,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癌症治好了归功于“早发现、早诊治”;没治好,是因为发现晚了。

早发现的能耐真那么大?

韩启德院士谈到,这些年,我国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年与年相比,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其中肺癌由26.2万到59.4万,增加1倍多,乳腺癌由9.8万到26.6万,增加近2倍,前列腺癌增到5倍。

20多年,癌症增长那么多,可能的原因有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生肿瘤的机会相应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恶化等。

韩启德则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只是发现了更多没症状、在原有条件下不能发现的、进展很慢或不会增长的“早期癌症”“懒癌”?

换言之,“双早”让我们“增加”了很多肿瘤病例,但其中不少是十分懒惰的肿瘤——你不发现它们,它们也不会有多大能耐,而发现它们,对恶性肿瘤的防控工作,成效甚微。

医生已经在临床上看到“懒癌”这种情况。

国外有研究发现,在死于非甲状腺癌的病人里,2.5毫米厚的甲状腺组织切片检查发现,他们中有36%患有甲状腺癌,而如果切片厚度为0.5毫米或更薄,更多会在生前就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癌。

在死于非癌症的40-50岁女性乳腺组织切片检查中,发现40%的妇女患有乳腺癌。

这些懒惰的癌症被称为“终身没有征兆、没有麻烦的癌症”。

全球不少研究小组还进一步拿出研究质疑“双早”的实际效力。

一份研究记录了年-年美国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患病情况,30年间,这5种癌症的患病人群都差不多增加了3倍,但死亡率几乎不变。

而在此期间,美国推行了大量“抗癌运动”与早期筛查项目。

开展“早发现、早诊治”后,人群死亡率却没降低,欧美多国的研究都发现了类似令人气馁的结局。“双早”的拯救力引起专家的强烈反思。

小心早期筛检技术的负面效应

“癌症筛查能使癌症病人获得较好的预后,这个假设是动人的,但走到今天,能不能早期及时获得确诊和治疗,即使能,所进行的筛查、诊治带来的风险、花费和获益如何进行评价,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杨秉辉教授说。

在韩启德看来,根据目前掌握的癌症知识,“早发现、早诊治有利于癌症病人”并不违反逻辑,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甚至已成为一种集体意识。从医生的角度看,漏诊要承担巨大责任,而过度诊断则减少了风险。这成为大家都愿意垂青“双早”的理由。

问题是,这些“明星”技术尚没发挥多大作用,却带来不少麻烦。

“我认为,首先不应该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应该在高危人群中做。”韩启德谈到,要重视早期筛检技术的负面效应。

年-年,韩国大力推行甲状腺癌早期筛查,结果甲状腺癌病人增加15倍,成为发病最多的癌症。但这18年间,该国死于甲状腺癌人数却并没有变化。

并且,几乎所有诊断出来的病人,都做了放疗或切除术,其中约11%发生甲低症,2%手术引起声带麻痹。

医学技术能拯救病人,也同样可能带来伤害。

如果进行早期干预,比如切除早期病灶或基因调控,但其中很大部分最后并不演变为重症的人等于“白挨刀”。

如果随访观察,长期多次CT等检查对人体会带来伤害。

更要命的是还有心理负担这个难题。

一些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20年,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带着“癌症”的帽子,将背负难以预知的心理阴影,这也可能诱发机体病灶发展、变化。

对早期发现的“癌种”,不能采取轻率举措

鉴于现代科学手段能早期发现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肺等器官上的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一定发展成为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顶尖工作组在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文,呼吁能有一个21世纪的癌症新定义。

他们的出发点是:第一,消除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第二,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在韩启德看来,对早期发现的“癌种”,不能采取“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人”的轻率举措。

“医学决策不能被数据绑架,医学诊治指南来自客观数据,是依从概率,但具体到患者个体,还需要综合多方面情况,由医生根据经验作出判断。这种判断极其复杂,不可能完全避免出错,而且需要在诊治过程中不断调整。”

要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认识到医学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同一类肿瘤生在不同人身上,结局千差万别,在这点上,技术仅仅是医生的帮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谈到,“医生切忌距离分子越近,距离病人越远”,这样一来,实现了科学性,却忘了人文性。

“我们都要承认,衰老是癌症最重要的原因,衰老不可避免,因此癌症不可能消灭,随着老龄化进程,癌症病人增加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要坦然面对衰老、癌症与死亡。”韩启德说。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中医艾灸、院长在线,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
怎样控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jazd/66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