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重视,胆囊竟变成了小瓷瓶儿

人们常说,胆结石好发于“3F”人士(Female:女士,Fatty:肥胖,Forty:四十岁左右的人),但是,我们最近却发现了一个27岁的小伙子也罹患了这种病,而且还是一种奇怪的胆结石病。

那么,奇怪在什么地方呢?

6月3日,医院收治了一名男性胆结石患者,27岁,广东潮州人。他被胆结石折磨了多年,每每就医时,医生给出的建议都是手术治疗。二十来岁时,他没有谈女朋友,总是说等谈了女朋友再开刀吧,谈了女朋友又说等结婚后再开刀吧,结婚后又说等有了孩子后再开刀吧,这一等就是五、六年。这一次实在是挨不过去了,由于频繁发作,痛不可忍医院。医院外科一检查,胆囊内不仅结石成串,而且胆囊萎缩钙化,整个胆囊就像一个“小瓷瓶儿”,这就是外科临床中非常少见的“瓷化胆囊”。

▲患者影像资料

据医院外科洪和贵主任介绍,瓷化胆囊为胆囊壁的增厚和广泛钙化,胆囊萎缩变小,此时,胆囊结石多见的昼息夜发的特点也随之改变,常常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隐痛和不适。

“瓷化胆囊必须手术治疗”,洪主任告诉我们,“众所周知,胆囊切除手术时,有一个重要的局部解剖关系,那就是‘胆囊三角’,又称Calot(卡洛氏)三角。它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及肝脏下缘围成的一个三角区,其中就有胆囊动脉通过。Calot三角是胆道外科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重要标志。因为该患者胆囊萎缩、瓷化,结构上已失去正常的解剖关系,所以手术难度相对较大。”

洪主任从事肝胆外科工作多年,对肝胆手术的操作可以说已经很娴熟,但面对此次手术,他仍然谨慎入微,不敢怠慢。手术那天,洪主任小心翼翼地对该患者的胆囊三角进行精细解剖,用了差不多1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在已经发生纤维化的组织中分离出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并确认与胆总管的关系后,再切断结扎以上二管,随之再将胆囊从肝床上剥下。手术历时3小时,终于将埋在患者腹中的炸弹——瓷化胆囊安全“搬出”。

▲患者接受手术中

▲罕见病例:瓷化胆囊

据相关文献报道:85%以上的瓷化胆囊都有结石和炎症并存,由于炎症和结石使胆囊管不同程度的阻塞,造成胆汁滞留,从而引起碳酸钙的沉积,促使了胆囊壁钙化,形成所谓的“瓷化胆囊”。

瓷化胆囊也是胆囊癌的高危倾向者,其癌变率为12%—61%(中间值为36.5%),但是患者往往认为自己不过是患上了一个普通的胆结石,没有什么大碍,所以在治疗上常常不够积极,医院医生对此认识不清和不重视,从而造成瓷化胆囊在诊断认知上的盲点和治疗上的真空地带,于是形成了瓷化胆囊一定的隐藏空间,以至于在突发癌变时,使医患双方都措手不及。

▲瓷化胆囊切除手术后的小伙康复良好

对于已癌变的瓷化胆囊来说,早期患者没有特殊的不适反应,它在不知不觉中癌变,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只是在中晚期出现黄疸时才有某些症状,这也是瓷化胆囊最可怕的特点。小编在此提醒大家,胆结石、胆囊炎不是小病,应该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对于已经患有此病而没有特别不适的患者建议密切跟踪、定期检查,一旦有异常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医院外科主任简介

洪和贵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医院名誉副院长

: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同济医科大学外科系硕士,安徽医科大学外科副教授,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2年。先后在国家核心医学期刊发表了肝、胆、胰疾病的治疗进展、临床分析及专题文章30余篇,曾任《安徽医学》编委、安徽科普创作协会会员、华东地区胃癌协作组成员等职,有多个手术范例、抢救个案被省地级相关媒体报道,曾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6项。

1.门静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与外科治疗;

2.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3.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4.空肠内套入法治疗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

5.胆-肠Rouxy内引流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6.乳癌改良根治术对乳癌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7.甲状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对甲癌手术选择的临床意义;

8.三孔法在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文/kiko)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忽悠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jbzl/101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