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越来越多,我们该怎么办

 根据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两年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上升,增幅排名第一,而且甲状腺癌发病年轻,其中位发病年龄只有30多岁。同样,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报道,年以来美国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了近3倍,而其中以女性的增长更为明显。

  甲状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

  “检查频度的增加和检查手段敏感性的提升,这是甲癌患病率攀升的最主要原因。”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滕卫平看来,与其说是患病率升高,不如说检出率提高更为准确。

  甲状腺在人体颈部前方、气管两侧。以往检查大多采取触诊,受结节在甲状腺内的位置、大小,患者颈部粗短、肥胖以及检查者的经验等因素影响,发现甲状腺病变的几率并不高。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的常规尸检中,甲癌的比例就已达到6%-23%,但因为肿瘤和缓,患者至死也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而随着现代甲状腺高频超声技术的出现,直径1.5-2毫米的微小结节也能轻而易举被发现。因此,检出甲状腺癌的人数显著增加。

  预防甲状腺癌,低碘饮食还是高碘饮食好?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低碘和长期高碘饮食,甲状腺都是“受害者”,都可诱发甲状腺癌,但甲状腺癌的类型可能有所差别。为了防止摄人碘量过低或过高,可以通过尿碘的检查做出判断。正常人的尿碘含量为-微克/升,可以此为参考,调节饮食结构,合理控制碘摄入量。

  体检需不需要做甲状腺筛查?

  检查手段的进步,使得甲癌的早期发现成为可能。但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却引发了一场关于“过度诊断”的争论和思考。年,韩国政府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防癌体检计划。筛查带来了意外的结果:20年间,甲状腺癌发病率提高了15倍,这种原本罕见的癌症一举成为韩国最常见的癌症。然而,甲癌的死亡率却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始终保持稳定。在没有挽救性命的情况下,早期筛查还应该继续进行吗?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王宁副研究员认为,30岁以后的女性可以做颈部B超,对发现甲状腺癌很重要。但是关于全民推行甲状腺癌筛查,目前是存在争议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颈部B超不适于加入全民大规模体检中。他们认为,甲状腺癌是一种温和的癌症,查出时间早晚基本不影响预后,很多甲状腺癌患者可以带瘤生存,和谐共处。

  甲状腺癌其实是“懒癌”?

  著名的乒乓球女将王楠在5年被诊断为甲状腺癌,但甲状腺癌并没有严重影响她的人生。王楠坚持训练,并勇夺8年奥运会冠军。退役后,她还生下了自己的宝宝。

 众所周知,癌症是可怕的疾病,病人十分痛苦。但甲状腺癌却属特例。大部分的甲状腺癌通过手术等治疗,预后都比较好,也极少需要那些常用的抗肿瘤化疗,可以说是肿瘤中的幸运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甲状腺癌的病理特性所致。甲状腺癌中最为常见的是乳头状癌,占80%左右,它的预后最好,特别是女性和年龄小的患者,存活期甚至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在我们诊治的患者中,有的来我科就诊时还是年轻姑娘,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仍很健康的生活着,他们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总体说来,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较好。因此,发现甲状腺癌或患有甲状腺癌的人,完全不必担心害怕,积极治疗就能很好地摆脱疾病。甲状腺癌并不可怕,早期发现、正确治疗,45岁之前的甲状腺癌患者大多都能治愈。其中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患者,95%可以长期存活下去。

  甲状腺癌应该怎么治?

  对于恶性肿瘤,我们都认同“早诊早治”原则。但对于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这一预后非常好的恶性肿瘤(根据美国SEER数据库统计,5年存活率高达97.9%),如何早诊又避免过度治疗呢?

  甲状腺癌的治疗应该由病理结果说了算。甲状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手术有较大的风险。故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选择,还需要术前结合影像检查、病理结果及病人的基本信息综合判断,选择最佳治疗方式,不要轻易切除,让宝贵的“蝴蝶”轻易飞走。

  术前的B超引导下穿刺及颈部淋巴结穿刺,可以提前对病变性质及分期进行判断,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式;通过术中冰冻诊断,判断术前未定性的结节性质,手术医生根据是否为多结节癌、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决定手术范围;术后的规范化病理报告,涵盖病理亚型、甲状腺被膜侵犯情况、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等内容,为患者的随诊、后续治疗等提供依据。

长按下方







































鍖椾含璇烽棶鍝釜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晥鏋滄渶濂藉憿
鐧界櫆椋庤兘娌诲ソ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jbzl/24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