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第七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会议在贵阳召开,在结束一天的主题报告后,包括甲状腺外科、内分泌科、核医学科等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甲状腺癌MDT规范化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医院稽庆海教授主持了讨论,医院林岩松教授、中医院徐震纲教授、医院朱精强教授、中国医院关海霞教授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是否需要碘治疗,治疗指证是什么?
PTMC的诊治是当前甲状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PTMC是否需要接受碘治疗,林岩松教授认为,相较于肿瘤体积的大小,肿瘤的侵袭性特征是更主要的决定因素。对于侵袭性较小的低危PTMC,碘治疗并不能带来任何临床获益;而对于存在中危以上侵袭性或复发风险分层的PTMC则应该建议术后进行碘治疗。
对于稽庆海教授和现场学者提出的PTMC伴淋巴结转移患者接受碘治疗的指证,林教授指出,现有指南推荐基于临床试验的结论,实际临床应用需要灵活应用;此外,对于淋巴结侵犯范围0.2cm的患者而言,术后使用放射性碘进行清甲治疗并不能取得实际获益。
关于同位素治疗的初始剂量,林教授认为应该根据碘治疗前的评估结果决定。对于无残余肿瘤的患者,仅需给予常规清甲治疗的剂量,推荐30mCi剂量的门诊治疗;但如果治疗前评估发现患者存在肿瘤残余或潜在远处转移的可能,需要使用较大的剂量进行清灶治疗。
是否所有甲状腺手术均需要使用神经探测仪和纳米碳?
朱精强教授将这两种技术比作学步过程中的“拐杖”,在学习初期有助于手术技术的熟练,也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但手术基本功是更需要强调的。通常情况下,仅在神经或甲状旁腺损伤风险较高的复杂甲状腺手术或患者提出要求时才需要使用神经探测仪或纳米碳。
徐震纲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均需要使用神经监护仪或纳米碳。尽管神经监测给外科手术带来了一些方便,但过于依赖这项技术可能导致手术操作的畏首畏尾;技术和研究的发展也可能为临床带来比纳米碳更好的甲状旁腺识别技术,因此,这两项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应严格遵循指南的建议。
主持人稽庆海教授也从自身经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神经探测仪更多的在甲状腺癌的二次手术中发挥作用,因为二次手术通常面对较严重的粘连,尤其是在一侧喉返神经受侵犯而无法保留的情况下。但稽教授也同时指出,无论这两种技术应用与否,术中的甲状旁腺保护和喉返神经保护是甲状腺专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甲状腺癌术后TSH控制水平不稳定,如何应对?
TSH水平控制不稳定是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中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关海霞教授认为,对原因的正确分析是应对的基础。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检验的准确性,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检验试剂盒可能得到不同的TSH检测结果,因此临床对于TSH水平的随访应该建立在同一实验室的基础上。
其次,TSH存在日节律的波动,通常建议在上午8-10点进行TSH检测,以避免由此造成的TSH“假性”不稳定。左甲状腺素(L-T4)剂量的调整在短时间内仅小幅度影响血清T4水平,对TSH水平的影响一般需要4周以上的时间。
对于已经服用足够剂量L-T4后仍不能很好抑制TSH水平的患者,关教授建议重点白癜风有好的治疗方法吗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