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6日,由中华医学会大连分会主办、大连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及我院甲状腺外科承办的“第三届大连甲状腺癌诊治论坛”在我院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我院邀请了医院内分泌外科主任、美国内分泌外科协会主席MarthaA.Zeiger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DeyuFang(房德玉)教授。
参加此次论坛的人员有大连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的普外科、病理科、超声科及核医学科的医生,还有来自大连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留学生、研究生院的博、硕士研究生、七年制学生等余人。会议由田晓峰教授主持。大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海龙教授,我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琪教授到会并致辞。二位嘉宾在致辞中对美国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对甲状腺癌争议性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进一步规范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并对今后进一步的合作交流寄予厚望。会议采用中英文双语交流,我校七年制学生李桐担任全程口语翻译。
Zeiger教授就ChallengesintheSurgicalManagementofPapillaryThyroidCancer(外科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挑战)发表了学术演讲,介绍了美国外科医生如何运用Afirma和ThyroSeqv2等分子检测产品鉴别诊断和治疗FNA细针穿刺后不确定良恶性质的甲状腺结节,和如何术前评估甲状腺癌患者预后和侵袭性特征以预测和指导术中淋巴结的清扫范围,以及这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Afirma是美国分子诊断公司Veracyte研发的检测基因表达和体细胞突变的检测组合,由于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常作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排除试验;而由Pittsburgh大学研发的ThyroSeqv2是检测点突变、插入缺失和基因融合的组合,因较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常作为恶性结节的纳入试验;同时,因BRAF和端粒酶TERT启动子突变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甲状腺癌患者预后和侵袭性特征、从而指导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其检测组合也将于近期出现。Zeiger教授指出,在FNA区分性质不定结节方面,医院、不同医生本身即对同一标本的细胞学和病理学解读存在固有差异,使得恶性率有偏差。年,原先在滤泡型乳头状甲状腺癌(FVPTC)中占60%的恶性的“包裹性滤泡型乳头状甲状腺癌”(EFVPTC)被重新命名为良性的“具乳头状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IFTP),对原本EFVPTC时即已研发的各分子检测产品指导临床的作用发出挑战。并且通过统计发现,90%以上的分子检测并不能改变患者的临床决策,且昂贵的费用对美国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Zeiger教授强调了临床医生对分子检测的正确使用和解读。年ATA指南提到对PTCT3/T4期cN0患者,均需考虑单/双侧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问题。Zeiger教授指出,一些回顾性研究显示BRAF和端粒酶TERT突变能一定程度上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但由于缺少设计良好的前瞻性研究,仍需持审慎的态度。
美国西北大学房德玉教授就TCellImmuneToleranceinThyroidCancer(甲状腺癌中的T细胞免疫耐受)进行了学术演讲。房德玉教授首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T细胞免疫耐受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针对调节性T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的来源及其如何参与抗肿瘤免疫反应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随后指出了当前比较热门的肿瘤分子免疫治疗(如抗CTLA-4和PD-1)虽取得不错的疗效,但尚存在缺陷,如其作用机制为同时杀伤调节性和效应性T细胞,特异性较差且具有较强的副作用,因此寻找特异性分子靶点为研究热点。房德玉教授还介绍了免疫耐受基因SIRT1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并分享了通过基因测序和芯片等大数据寻找抗肿瘤治疗靶基因USP22的过程,总结了既往研究中甲状腺癌和USP22的关系,并提供了USP22和预后较差的甲状腺癌之间可能存在的与免疫耐受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方向,鼓励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现场掌声连连。
我院甲状腺外科田晓峰教授就TheRiskAssessmentofPTCResidueontheOppositeThyroidafterUnilateralRadicalThyroidectomy(甲状腺乳头状癌单侧腺叶根治性全切对侧甲状腺残留癌的风险评估),回顾了既往两届论坛的重要收获。在此次会议中,田晓峰教授指出,全球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病率呈高发,而大连发病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直逼韩国。田晓峰教授分析了我院近年门诊17万例次甲状腺体检大数据,发现甲状腺结节阳性占总体检人群的50%以上,术后随诊人数达到2%。在这些术后人群的体检中,残留结节和可疑恶性结节仍有一定比例,提示手术术式的选择在执行规范和医学伦理上均有巨大挑战。田晓峰教授分析了近年在我院手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发现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约占50%左右。在这些PTMC病例中,因结节过小不宜进行穿刺病理检查(ATA对小于1cm的结节不建议细针穿刺病理),而病人多因对可疑结节的恐惧而依据超声结果作为指证进行手术。在对例双侧根治术的PTMC病例回顾分析发现,肿瘤侵犯包膜和以0.5cm作为大小分界是PTMC单侧切除后对侧可能残留癌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田晓峰教授对比了年ATA和中国年CTA及年CATO指南的相关推荐,指出目前诊治PTMC的几个主要争议:对低危患者的随访治疗、PTMC患者术式的选择以及对PTMC患者使用消融治疗等问题。田晓峰教授对医院田文教授在年的默克?甲状腺中国论坛上提出的观点表示赞同,以及鉴于各研究中PTMC的高淋巴结转移率、包膜外浸润率、多灶率,以及不低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在未完全排除PTMC的恶性侵袭性和转移性之前,建议对PTMC患者不可大意。田晓峰教授提到,高分辨率超声对甲状腺结节和淋巴结判断的敏感性和与术后病理结果的高符合率,使得超声在甲状腺疾病筛查中被广泛使用。但也提出,超声检查结果在医院、不同超声医生间存在较大差异,应加以规范并多次随诊后确定进一步诊治方案。而对甲状腺结节的消融治疗指证,田晓峰教授持审慎的态度,认为尚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
大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邢倩教授就TheEffectofGeneticTestingonDiagnosisofThyroidCancer(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作用)进行了演讲。她阐述了甲状腺癌基因检测的相关知识,重点对BRAF、TERT、RAS突变和共同突变的作用进行了讲解,同时介绍了ATA的Bethesda报告系统的使用、风险评估等内容,阐述了分子监测对手术、I及靶向治疗决策的应用,对比了中美甲状腺癌分子检测方面的现状。她的演讲使与会者对甲状腺癌基因检测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Zeiger教授提到的Afirma和ThyroSeqv2等分子检测产品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理解。
甲状腺外科赵永福主任就CaseReportaboutDedifferentiationofPTC(病例讨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去分化)与参会嘉宾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他医院多次接受手术后局部复发并全身转移的疑难病例。结合病例,与Zeiger教授就治疗规范与患者风险评估方面交换了意见;同时也与房德玉教授对去分化甲状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讨论和提问阶段,与会嘉宾踊跃提问。五位讲者就中美甲状腺疾病诊治现状逐一解答了听众们提出的问题。Zeiger教授强调,研究中的前瞻性设计对临床指导意义重大,她对甲状腺疾病诊治的未来充满厚望。
我院甲状腺外科的学科建设近年取得较大进步,年手术量达到例次以上,75%为恶性甲癌和甲状旁腺瘤病人,科室常规开展了术中纳米碳甲状旁腺负成像、喉返神经功能监测以及内镜微创甲状腺切除等新技术。科里连续三年举办甲状腺癌诊治论坛,先后邀请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ATA主席DavidS.Cooper(年)以及国内以医院田文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顶尖的甲状腺外科专家。每次论坛均结合最新CTA、ATA指南,针对甲状腺癌诊治中的争议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对提高大连市甲状腺癌诊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此次第三届大连甲状腺癌诊治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院甲状腺外科在国内、国际交流上达到了新的阶段,也是近年甲状腺外科诊治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具体体现。会议的英文口语翻译为我校七年制在读学生李桐,她快速准确的中英文表达得到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得到Zeiger教授的肯定和喜爱。此次MarthaA.Zeiger教授和房德玉教授的到访将对提升我市甲状腺疾病外科诊治及科学研究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延伸阅读
MarthaA.Zeiger教授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翰?医院内分泌外科主任,美国内分泌外科协会主席。在美国内分泌外科医师协会、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甲状腺协会中担任领导职务。房德玉教授为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终身教授,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特别研究奖获奖者之一,美国NIH课题评审专家,主要从事自身免疫疾病及肿瘤的发生分子机制研究。在Science、NatureImmunology、PNAS、Blood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总影响因子约,被引用3余次。现为美国免疫学会及分子生物学会会员,北美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终身会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