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命运的甲状腺癌术后分级

从手术室里被推出来

躺在病床上的你有一点迷茫

很多问题在脑海中浮现

“甲状腺切了还要别的治疗吗?”

“术后怎么随访复查呢?”

有件事这时特别重要

就是术后的复发风险分级

低危中危高危

甲状腺手术后

医院拿到一份病理报告

几周后你又抽血测了甲功指标

根据这些结果

你被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中的一组

决定今后的治疗走向

低危

满足全部条件:

没有肉眼可见的腺外侵犯

没有肉眼可见的淋巴结转移

不是高危亚型

显微镜下没有血管侵犯(乳头状癌)

显微镜下没有或微量血管侵犯(滤泡癌)

乳头状癌是否低危,判断核心是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程度

滤泡癌是否低危,取决于腺外侵犯和血管侵犯程度

下面以乳头状癌为例

腺外侵犯有两种

一种是显微镜下的侵犯

左图中的甲癌在显微镜下侵犯了肌肉组织

一种是肉眼可见的侵犯

右图中甲状腺癌明显侵犯了肌肉组织

现在的标准,只有肉眼可见的侵犯才算侵犯

所以病理报告中的“侵犯被膜”“侵犯腺外组织”并不影响低危分级

低危还需要参考淋巴转移情况

或者没有淋巴转移

或者淋巴转移不多于5个,转移灶小于2毫米

什么是转移灶呢?

上图蓝色部分是淋巴结本身,红色部分是转移灶

大多送检淋巴结本身(蓝色部分)都大于2毫米

关键是红色部分多大?

很多小伙伴病理报告没标转移灶大小

我给两个判断方法:

如果病理中央区转移是1/8,2/6,3/12,5/17,转移数少,转移率不高

淋巴结的转移灶通常小于2毫米

或者术前彩超,术中医生肉眼都没有发现可疑淋巴结

术后病理发现的淋巴结转移灶通常小于2毫米

理论上低危还要满足其余要求

但因为高危亚型和血管侵犯被排除在低危标准外的乳头状癌非常少

简单说,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满足要求即为低危

目前至少有50%的乳头状癌患者属于低危

高危

满足任一条件:

非常严重的腺外侵犯

非常严重的淋巴结转移

全切术后极不正常的Tg水平

远处转移

显微镜下大量的血管侵犯(滤泡癌)

高危和低危恰恰相反

低危要不没有侵犯和转移,要不是微小的侵犯和转移

高危则是非常严重的侵犯和转移

乳头状癌是否高危,判断标准是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程度,以及术后Tg水平

非常严重的腺外侵犯是大面积的侵犯

不是少量的粘连

而是侵犯到必须切除一部分关键组织,包括喉返神经,气管,喉或者食管

这种情况很好判断

不仅手术记录有

而且术后会有明显的症状

比如喉返神经切除后你嗓子就哑了

非常严重的淋巴结转移指转移灶大于3厘米

大多病理报告中没有标明

但你可以参考术前彩超

当报告出现了上图这样又诡异又大只的淋巴结

那可能说明你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属于这种情况

高危最后一个参考是术后Tg指标

如果全切后Tg极端异常

吃药Tg成百上千

单一这个指标就预示着远处转移

也会被标记的

符合上述三种情况之一

都意味着远处转移风险很大

进而被划分为高危组

但实际上符合高危标准的乳头状癌病人很少

大概占10%把

中危

满足任一要求:

肉眼可见的腺外侵犯

肉眼可见的淋巴结转移

超过5个淋巴结转移

高危亚型

显微镜下血管侵犯(乳头状癌)

中危的判断标准就容易了

排除低危,高危就都是中危

中危总体是指有一定程度侵犯和转移

但转移并不严重的患者

比如术前发现淋巴转移,术中发现腺外侵犯,或者术后发现淋巴结转移数目超过5

大约有30-40%的乳头状癌患者被划分为中危

分级对治疗随访的意义

低中高危复发风险分级有啥意义呢?

它会影响碘治疗,TSH抑制,和术后随访方案的决策

以碘治疗为例

低危不需要,中危可以考虑,高危通常需要

不过就算你是低危的患者

只要病理报告有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的字样

很多核医学医生一定会叫你喝上一壶

有时还是两壶

遇上这种情况

不去问诊这类核医学医生就是聪明的选择

再比如术后TSH的抑制水平

低危控制在0.5-2.0

中危控制在0.1-0.5

高危需要压制在0.1以下

还有术后的随访复查

低危几乎不需要含辐射的检查

中危偶尔需要含辐射的检查

高危通常需要含辐射的检查

含辐射的检查包括:颈部增强CT,胸部CT,小剂量碘扫,PETCT

了解了这些基本知识

就能少吃不少辐射呢

甲状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jzxa/123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