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青年说柳卫主任从历史角度思考

距离放射性碘被首次用于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已经过去了70余年。这一治疗技术延长和挽救了无数甲状腺癌患者的宝贵生命。在“甲状腺青年说”上,医院核医学科的柳卫主任为我们带来以《放射性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历史与思考》为题的报告。报告追溯了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发展历史并分享了由此带来的思考,同时就当前的I治疗的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回眸历史:从放射性碘治疗的开创谈起

Seidlin博士与同事一起阐明和奠定了使用I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癌的基础

年,纽约Montefiore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学物理学实验室的主任Seidlin博士遇到了那位改变了世界甲状腺癌治疗历史的著名患者B.B.。B.B.,男,当年48岁,体重38公斤,于年因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术。年,B.B.发生了严重甲亢,并同时因为严重腰背痛,卧床不起。年,手术证实腰背痛的原因是胸椎T12的甲状腺癌转移。连续的X线检查也显示了不断进展的多发肺转移和骨转移。虽然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和卢戈氏液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患者的甲亢,但是转移灶的进展及其引起的疼痛却无法解决。

年3月,Seildin博士带领他的团队决定对B.B.给予放射性碘示踪剂以做观察和判断。结果显示,放射性碘聚集在了所有已知病灶,外加两个之前未发现的病灶处。同时,颈部甲状腺被切除部位没有发现放射性碘聚集。这一历史性的发现证明了甲状腺癌功能性转移灶能够摄取放射性碘,使后续应用放射性碘进行治疗成为可能。

从年到年,患者B.B.接受了三个周期的放射性碘治疗。随后的临床结果显示:到年,B.B.的体重增加、一般情况明显改善,所有疼痛消失,但X线检查所见病灶无变化;到年时,B.B.体内没有新发病灶出现,并且肺转移灶消失,骨转移灶大小虽无明显变化,但未检测到放射性碘的摄取。先后两次的转移灶活检标本的放射性自显影及病理结果均证实了活瘤细胞对放射性碘的摄取以及放射性碘治疗造成的肿瘤组织的坏死。由于出现甲减,患者接受了干甲状腺片的治疗。Seildin博士的成功不仅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也引起公众媒体的惊呼:“原子鸡尾酒”治愈了癌症!

年美国Life杂志的专题报道

通过对B.B.的治疗Seildin博士认识到放射性碘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甲状腺肿瘤组织对碘的摄取功能。他提出并验证了“TSH假说”,以此为基础,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治疗的基本模式得到确定,即:甲状腺切除→I清甲→I诊断→I清灶。

后续思考:最佳治疗活度、个体化治疗与辐射安全

分析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挑战。患者B.B.逝世于年,尸检发现,甲状腺癌组织广泛转移并出现了癌细胞去分化/未分化的改变,这引起我们对治疗有效性的思考。由于肿瘤组织的不均一性,在某一治疗活度下,有的病灶达到致死剂量,有的病灶由于吸收剂量不足而使肿瘤细胞得以修复,由此出现了进一步失分化的可能。

虽然,这样的情况在之后的临床实践中非常罕见,但该如何选择有效的放射性碘治疗活度却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I-PET-CT吸收剂量计算的结果证实了吸收剂量的不均一性:同一患者不同病灶间的吸收剂量范围1.2~Gy,而在同一病灶内吸收剂量范围在0.3~Gy之间。在一组常规固定活度放射性碘重复治疗无效的患者中,采用剂量学计算加大给药活度再次治疗后,获得了令人惊讶的14.9%CR、31.9%PR的临床结果。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目前通用的固定活度治疗方案进行反思。放射性碘治疗的有效性与治疗的总活度无明显线性关系,与病灶内吸收剂量多少和分布均匀性有关。同时剂量率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相同总剂量一次性给药的效果远好于分为多次小剂量给药。小剂量重复治疗造成病灶摄取、有效半衰期和吸收剂量等参数下降,还会导致去分化及摄取碘能力下降。

同一患者体内不同病灶的吸收剂量极不均一,吸收剂量低的病灶不能被清除

Seildin博士后续关于放射性碘治疗后发生急性白血病的报道,也提示我们在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rcbj/22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