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找出影像背后的真相!
来源
医学影像园
临床资料:女,55岁,发现颈部包块1年余,伴志声嘶2月。病程中包块无明显增大,声嘶有逐渐加重趋势,近期体重明显下降。
体检:右声带光滑、活动受限,左声带活动正常,声带闭合差。右胸锁乳突肌下段内面触及杏核大小包块,质硬,左右活动可。无疼痛,无发烧,呼吸吞咽不畅等不适。
彩超:右胸锁乳突内侧多个不均质包块。
结果: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70%,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女性,男女之比约1:1.6~1:3。患者多以颈部无痛性肿块而就诊,因肿块生长缓慢,故一般就诊较晚,从发病到就诊可达10~30年之久,预后较好。
CT表现
平扫多为低密度灶,密度欠均匀,形态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境界欠清楚。
增强扫描病灶多数为中度强化,密度欠均匀,境界较清晰,可有假包膜。囊变病灶囊壁上有“半岛样”壁结节,可为本病的较为特征性表现。
PTC近半数有钙化,一般为细沙粒样钙化,少数为斑块状钙化。
40%以上PTC可有淋巴结转移,原发灶和与转移性淋巴肿同时发生钙化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
本例特点
中老年女性,声音嘶哑;
平扫右侧甲状腺内可见类圆形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以静脉期较为明显;
病灶内见低密度囊变区,并见“半岛样”壁结节;
右侧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其中囊变及强化时相均与甲状腺病灶一致;
淋巴肿与原发灶内均见斑块状钙化。
本例特征明显,系PTC典型病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