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黏液腺癌概述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是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也是组织学类型最多变的一个亚型。

根据WHO组织学分型规定,肺腺癌可分为混合型、腺泡样型、乳头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型、腺癌伴黏液分泌型以及一些变异型。肺黏液性腺癌(mucin-producingadenocarcinomaofthelung,MPA)属于肺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其组织学特点是肿瘤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

MPA主要包括肺原发性印戒细胞性腺癌(primarysignet-ringcellcarcinoma,SRCC)、原发性肺腺癌伴黏液分泌(primarysolidadenocarcinomawithmucinproduction,SA)、原发性肺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primarymucinousbronchioloalveolarcarcinoma,M-BAC)、原发性肺黏液(胶样)腺癌(primarymucinous“colloid”adenocarcinoma,MCA)等。

由于MPA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少见,人们对其仍缺乏深入了解。现就MPA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流行病学

MPA是一组临床上较少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至今国际上没有确切的MPA发病率统计,但其各亚型仍时有报道。原发性肺SRCC约占肺癌的0.14%~1.9%,发病率差异较大因诊断标准尚未确立。原发性SA报道相对较少,约占肺腺癌的4.8%。原发性肺M-BAC,又叫杯状细胞型腺癌,属于BAC的特殊类型,约占全部BAC的1/4,占肺腺癌的1%~5%。原发性肺黏液(胶样)腺癌MCA属于发病率较低的一种亚型,约占肺部肿瘤的0.24%。目前关于MP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没有专门的深入研究,一般认为与普通型肺腺癌相同。

临床特征

MPA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与肺腺癌的其他亚型相似,缺乏特异性表现。MPA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但平均发病年龄可因不同亚型而有差异。与其他3种亚型不同的是,SRCC更倾向于年轻患者,且SRCC细胞比例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SRCC成分≥70%的肺SRCC平均发病年龄为48岁,SRCC成分≤10%的平均年龄为61.3岁,与普通型腺癌患者的平均67岁相比差异明显。

肺腺癌一般以女性较多见,但据目前文献报道,MPA的男女发病比例无明显差异。MPA是否与吸烟有关目前尚不清楚,需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

MPA主要的影像学表现有结节影、肺实变影、多囊腔影、空洞影、毛玻璃影、气泡样透亮影、支气管充气征、小叶间隙增宽等。有研究显示,77.1%MPA病例出现支气管充气征,75.0%有毛玻璃影,75.0%有含空气的实变影,68.8%有小叶间隔增厚,45.8%含中央小叶结节,39.6%出现气道黏液堵塞。

此外,SRCC和SA易形成实性的癌巢,CT上多表现为结节团块影;M-BAC在CT上多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度灶,并且呈多灶性,常累及整个肺叶,常伴有支气管充气征和毛玻璃影;MCA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略低的结节状团块影,内含有丰富的胶质黏液物质。

诊断

目前MPA的诊断方法无明显进展,MPA早期无特异症状和体征,容易误诊,患者确诊时大多已属中晚期,其中一部分患者已错过手术治疗最佳时机。胸部CT是目前应用最多且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具有结构显示清晰、病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

PET/CT可准确显示病灶、孤立性肺结节及可疑的病变区域,在确定临床分期有较高的价值;但PET/CT在诊断MPA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诊断MPA时,胸部CT明显优于PET/CT,对于怀疑MPA的患者不宜行PET/CT。

MPA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SRCC是胞质内含丰富的黏液,黏液将细胞核挤到一侧胞膜下,形成“半月状”,核的偏位使细胞呈现出印戒样外观;SA由片状的多角形细胞组成实性癌巢,缺乏腺泡、腺管和乳头状结构,但常有黏液出现,至少每2个高倍视野下有5个或更多的组织化学黏液染色阳性细胞(>5个细胞/10HPF);M-BAC由胞浆淡染的、胞质含有丰富黏液、细胞核位于基底部的高柱状细胞构成,沿肺泡壁生长,且没有间质侵袭;MCA癌组织呈界限不清的褐色或灰褐色、柔软、半透明似胶冻的瘤体组织,癌细胞产生的细胞外黏液在细胞外形成大小不等的黏液池(黏液湖),黏液湖周围衬覆高柱状细胞。根据以上独特的组织学特征,确诊MPA并不困难。

鉴别诊断

MPA是原发或转移与临床治疗选择及预后关系密切,因此,鉴别MPA的原发部位十分重要。MPA的组织学特征与转移性胃肠道腺癌极为相似,凭肉眼在形态学上鉴别较为困难,需要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免疫表型以鉴别。

黏蛋白(mucin,MUC)是一组由不同黏蛋白基因编码产生的高分子量、高度O-糖基化的糖蛋白,它广泛存在于各类上皮细胞表面。MPA常见MUC表达,各亚型间MUC表达有明显差异,因此,黏蛋白的表达差异有助于不同MPA亚型之间的鉴别。

大量研究发现,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transcriptionfactor-1,TTF-1)、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有助于MPA与转移性腺癌的鉴别。TTF-1属于核转录因子NK-2家族成员,在甲状腺、肺和前脑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甲状腺和肺的特异性标志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肺腺癌(TTF-1,+)与转移性腺癌(TTF-1,-)的鉴别。

研究发现MPA部分表达TTF-1,各亚型间阳性率差异明显,TTF-1在SRCC和SA中高表达,而在M-BAC和MCA中呈低表达甚至出现阴性表达,而转移性胃肠道腺癌往往阴性表达。

CK7是角蛋白家族(cytokeratin)的一个亚型,分子量为54KDa,主要标记腺上皮和移行上皮,在肺呈阳性表达,而在胃肠道常呈阴性表达,因此也常用于肺癌(CK7+)与胃肠道肿瘤(CK7-)的鉴别。研究表明,原发性肺腺癌和MPA各亚型均高表达CK7(80%~%),转移性腺癌阴性表达CK7。

CK20也是角蛋白家族(Cytokeratin)-个亚型,分布于上皮细胞的中间纤维丝,主要标记胃肠道腺上皮,也常用于鉴别肿瘤是否来源于胃肠道。CK20在转移性腺癌成阳性表达,原发性肺腺癌呈阴性表达,但MPA有部分阳性表达。因此,CK20阳性表达并不能排除MPA。

此外,CK5/6和p63被认为是鳞癌标志物,研究发现肺腺癌部分表达CK5/6和p63,而MPA阴性表达p63,部分表达CK5/6;鳞癌低表达CK7,高表达p63。因此,结合CK5/6和p63的表达亦有助于与低分化鳞癌的鉴别。

综上发现,MPA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MPA高表达CK7,部分表达TTF-1、CK20,而转移性胃肠道腺癌高表达CK20,而阴性表达CK7和TTF-1。结合上述结果,基本可以鉴别出肿瘤的原发部位,尤其是对于TTF-1阴性表达的MPA病例,CK7的阳性表达有助于鉴别诊断,而CK20有一定局限性。

治疗与预后

现有的MPA治疗手段与肺腺癌相同,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早期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治愈MPA的惟一方式,标准手术方式是肺叶切除术+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楔形切除治疗MCA,同样可获得良好效果,这可能是由于MCA与其他MPA亚型的生物学特性不一致,但该报道病例数较少,尚待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随着胸腔镜技术(VATS)的成熟,VATS下肺叶切除术也可作为早期MPA的选择之一。

化疗是MPA另一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MPA的标准化疗方案,一般认为与肺腺癌相同,常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如TP、GP等。近年来K-ras、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靶点受到







































早期白癜风要怎么治疗
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rcys/10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