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我国第24个“防治碘缺乏病日”。碘是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大脑的生长发育,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食用碘盐或碘摄入量增加会导致甲状腺癌。
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关于碘盐的那些误区。
误区1
碘盐是导致甲状腺疾病的罪魁祸首
瑞士的一项研究发现,食盐加碘后甲状腺肿瘤的发病率逐渐下降,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认为,碘摄入充足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低于碘缺乏地区。所以,“食盐加碘造成甲状腺癌高发”的说法目前还缺乏科学依据。甲状腺疾病高发,更不可忽视的是碘盐之外的因素,比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情绪因素等。WHO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是微克。按我国碘添加上限30毫克/公斤计算,要吃到微克就需要吃20克盐,中国人平均盐摄入量是12克左右,盐的推荐摄入量才5~6克,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因吃碘盐导致碘过量的问题。
误区2
现在已经碘过剩,不需要再吃碘盐了
《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显示,低水碘(饮用水中碘含量低)地区居民的碘摄入量总体适宜、安全,但如果不用碘盐,大约有97.6%的人都存在碘缺乏风险。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低水碘地区,因此碘盐对预防碘缺乏的贡献远大于碘过量的风险。考虑到水碘对碘摄入量的影响,国家在碘强化政策上采取了更灵活的做法,如我国年停止在高水碘地区供应碘盐。
误区3
沿海地区海产品多,不用吃碘盐
数据显示,海带、紫菜等传统观念中认为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不超过4%)。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入量表明,沿海居民食用碘盐后,碘摄入水平适宜、安全,碘盐并未造成他们碘摄入过量。相反,沿海居民的碘营养状况还不如同省的内陆农村,如浙江、上海、辽宁的沿海地区,孕妇碘营养不足的比例甚至高达46%,因此沿海地区的人也应适量摄入碘盐。
误区4
吃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就不需要碘盐
海带、紫菜、海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富含碘,所以,很多人就会认为经常吃海产品的人不会缺碘、不用吃碘盐。但其实这种说法也只是不切实际的神话。
我国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在低水碘还是高水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对于碘的摄入量贡献都非常微不足道,一般不超过4%。
为什么呢?海带、紫菜的确是含碘量较高的食物,适当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是可以补充一些碘的,但是他们在我们日常总膳食中的比例太低。所以,对我们获得碘的帮助也太小了。
误区5
中国人不需要吃碘盐
不少人认为中国人的碘摄入已经很高了,不需要再继续吃碘盐。实际上,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自我感觉,跟现实情况有很大差距。
首先,从近年的监测结果看,中国人群碘营养处于总体适宜水平。
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没有碘缺乏或者碘过量的省份。但仍有19个省份存在孕妇碘摄入不足(尿碘中位数μg/L)。
其次,相比碘缺乏和碘过量对人体的危害,碘缺乏的危害更为严重。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碘缺乏的危害也不一样。
孕妇碘缺乏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严重者还会导致流产、胎儿畸形和死亡等;
胎儿碘缺乏可能会引发大脑发育不可逆的损害,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新生儿克汀病,并伴随终身;
儿童和青春期碘缺乏会形成甲肿、智力和体格发育等障碍;
成人碘缺乏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其相应的甲状腺疾病。
盲目选择无碘盐和怀疑食用加碘盐导致补碘过量是不正确的,而且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食用碘盐或碘摄入量增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