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谈到癌症的发生,主要是来自于作为内因的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细胞更替次数越多,癌症发病率越高,这也是它随着年龄增加而急速上升的根本原因。在这个基础上,癌症发病率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进一步增加;这些因素包括遗传性基因缺陷(例如原癌基因活性增加,或者抑癌基因活性下降),不良生活习惯(比如抽烟)以及不良饮食质量(比如食物贮存不当时产生的黄曲霉素)。这大致就是导致癌症发生的所有原因了。
如何衡量这些致癌因素的相对贡献呢?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两位科学家CristianTomasetti和BertVogelstein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很精彩的研究,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他们搜集了人体31种不同部位不同癌症的发病数据,包括终生发病率(每个人一生中患有某种癌症的几率),发病部位正常情况下的细胞数,发病组织正常情况下的组织干细胞数,以及此部位干细胞在个人一生之中的总分裂次数。按照终生发病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如下(由于版面限制,只列出两项相关信息):
癌症种类
发病部位
终生发病率(%)
组织干细胞终生分裂次数
结直肠腺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
大肠
结直肠腺癌(家族性非腺瘤样息肉病)
大肠
50
基底细胞癌
皮肤
30
肺腺癌(吸烟者)
肺
8.1
5.6
口咽部鳞状细胞癌(人类乳突病毒16型携带者)
口咽
7.
肝癌(丙肝携带者)
肝
7.1
88
结直肠腺癌
大肠
4.8
十二指肠腺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
十二指肠
3.5
黑素瘤
皮肤
2.03
口咽部鳞状细胞癌
口咽
1.38
胰管腺癌
胰管
1.
80
甲状腺乳头/滤泡癌
甲状腺
1.
7
肝癌
肝
0.71
88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液和骨髓
0.52
肺腺癌(非吸烟者)
肺
0.45
5.6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血液和骨髓
0.41
睾丸生殖细胞癌
睾丸
0.37
胆囊非乳突腺癌
胆囊
0.28
47
成神经管细胞瘤
脑和神经
0.
0
食道鳞状细胞癌
食道
0.
小肠腺癌
小肠
0.07
卵巢生殖细胞癌
卵巢
0.
0
恶性骨肉瘤
全身骨骼
0.
5
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腺
0.
7
十二指腸腺癌
十二指肠
0.03
下肢恶性骨肉瘤
腿骨
0.
5
胰腺内分泌瘤(胰岛细胞)
胰岛
0.
80
胶质母细胞瘤
大脑
0.
0
上肢恶性骨肉瘤
上臂骨
0.
5
颅骨恶性骨肉瘤
颅骨
0.
5
骨盆恶性骨肉瘤
骨盆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