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是外科医师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成人中约4%可发生甲状腺结节。恶性病变虽不常见,但术前难以鉴别,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漏诊癌肿。
1.病史。不少病人并无症状,而在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有些病人可有症状,如短期内突然发生的甲状腺结节增大,则可能是腺瘤囊性变出血所致;若过去存在甲状腺结节,近日突然快速、无痛地增大,应考虑癌肿可能。一般来讲,对于甲状腺结节,男性更应得到重视。有分化型甲状腺癌家族史者,发生癌肿的可能性较大。双侧甲状腺髓样癌较少见,但有此家族史者应十分重视,因该病为自主显性遗传型。
2.体格检查。明显的孤立结节是最重要的体征。约4/5分化型甲状腺癌及2/3未分化癌表现为单一结节,有一部分甲状腺癌表现为多发结节。检查甲状腺务必要全面、仔细,以便明确是否是弥漫性肿大或还存在其他结节。癌肿病人常于颈部下1/3处触及大而硬的淋巴结,特别是儿童及年轻乳头状癌病人。
3.血清学检查。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似乎与腺肿大小有关,但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并无价值,一般用于曾作手术或核素治疗的分化型癌病人,检测是否存在早期复发。
4.核素扫描。甲状腺扫描用于补充体格检查所见,且能提供甲状腺功能活动情况。但应了解扫描的局限性,冷结节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恶性病变,多数甲状腺冷结节系良性病变,有无功能一般不能作为鉴别良或恶性的依据。
5.B超检查。B超检查可显示三种基本图像:囊肿、混合性结节及实质性结节,并提供甲状腺的解剖信息;而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特异性较低。
6.针吸涂片细胞学检查。若能恰当应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则可更精确地选择治疗方法。细胞学阳性结果一般表示甲状腺恶性病变,而细胞学阴性结果则90%为良性。若针吸活检发现结节呈实质性,以及细胞学诊断为可疑或恶性病变,则需早期手术以取得病理诊断。若细胞学检查为良陛。仍有10%机会可能是恶性,需作甲状腺核素扫描及甲状腺功能试验。如是冷结节,以及甲状腺功能正常或减低,可给以左旋甲状腺素片,以阻断促甲状腺素(TSH)生成,并嘱病人在3个月后复查。3个月后如结节增大,则不管TSH受抑是否足够,有手术指征。但若结节变小或无变化,可仍予以TSH抑制治疗,隔3个月后再次复查,如总计6个月结节不变小,则有手术指征。
对甲状腺可疑结节的手术,一般选择腺叶及峡部切除,并作快速病理检查。结节位于峡部时,应以活检证实两侧均为正常甲状腺组织。腺叶切除较部分切除后再作腺叶切除较为安全,再次手术易损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另外,腺叶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会增加癌细胞残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