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科手术向MDT模式过渡
由于甲状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有别于其他恶性肿瘤,以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外科治疗都占绝对的权重。随着肿瘤学科的不断发展,如今我们认识到,要实现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更加规范及科学有效,必须依赖MDT模式。
规范的外科需要内科治疗的补充。对肿瘤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型药品为更多肿瘤采用MDT模式进行治疗提供了可能。因此,长期植根于外科医师思想中的固有观念(即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绝对地位)出现了一定的动摇,越来越多的业内同仁开始在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引入MDT的理念,通过内科辅助治疗进一步减少了复发和转移的可能,并对于一些中晚期外科治疗束手无策的患者提供了延长生命的机会。
当然,我们仍然坚信并维护外科治疗的核心地位,但内科治疗的有力补充已相当明确。要实现治疗的规范化,整体成员中不应少了内科的身影。某种意义上讲,规范不仅针对外科,规范应是整体的和全流程的,综合治疗应成为发展方向并与外科相辅相成。
超声影像在规范化外科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坚固
要实现甲状腺癌外科的规范及科学有效,兄弟学科的支持十分重要,同样离不开MDT理念,特别是术前诊断技术。
甲状腺癌术前的定性诊断是手术合理方案制定的前提,而定位、定量诊断又为个体化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快速发展的超声诊断技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超声影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超声影像结合针吸或穿刺针等技术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学术的推广,我国超声影像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在国内有很多医疗机构采用了甲状腺癌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分级或改良TI-RADS分级,为手术方案的确定尤其是个体化治疗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超声不仅提供了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和分级,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肿物在腺体中的位置,因此,应就原发病灶的位置提出二维成像的概念,即矢状面和横断面成像,不仅需要了解肿瘤位于上下极的区别,还要分析内外深浅的差异,这对甲状腺外科医师尤为重要。
基因及分子诊断将开启甲状腺癌诊断的新纪元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诊断和分子病理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地位愈显突出,一些研究结果已用于临床实践,为甲状腺癌术前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在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甲状腺结节及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中,已将BRAF、RAS等基因检测列入分子诊断框架中。如许多研究均显示BRAFV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局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分子指标,并可用于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及治疗指导。但由于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及局限性等因素,基因及分子诊断在临床的直接应用尚不多见,因此需要新的方法提高甲状腺癌分子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测序准确度及覆盖率。而我院分子诊断中心率先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甲状腺癌常见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并筛选出多个遗传性非髓样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基因及分子诊断将占据新世纪甲状腺癌诊断框架的重要权重。
新器械新技术使甲状腺外科更加精准化、微创化
在我国医学体系发展历史中,甲状医院起步较早,医院原隶属于普通外科,起初并无甲状腺外科的概念。随着我国医疗体系日臻完善,专科医学不断细化,加之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状腺癌患病日益增多,甲状腺外科已经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同时愈来愈多的专科医生正加入到甲状腺外科的队伍中。随着甲状腺外科学术地位的提升,也吸引了更多的医疗投入及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的医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