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在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CATO)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上,美国麻省医院甲状腺中心主任ErikK.Alexander教授以一例低危PTC病例为切入点,对版ATA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做了精彩解读。
DTC的标准诊疗策略DTC的诊治策略包括肿瘤分期及风险评估、初始手术治疗、I治疗、长期TSH抑制、分子检测和随访等几个重要方面。其标准治疗策略为甲状腺手术、I清甲治疗及长期TSH抑制。尽管整体策略较之前的指南没有变化,但版ATA对诊治方法的推荐意见逐渐倾向于保守,考虑到不同组织病理学的甲状腺癌表现各异,因此进行个体化治疗显得非常必要。
个体化分期是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基石,版ATA指南中的分期标准包括三个连续过程,即AJCC/UICC分期、ATA初始风险分层及ATA治疗反应分层。其中AJCC/UICC分期体系可预测疾病病死率,ATA初始风险分层可预测结构性疾病复发和/或肿瘤残留,ATA治疗反应分层体系可用于评估疾病风险随治疗时间变化的情况。
低危DTC推荐较保守的治疗策略根据最新ATA风险分层确定的DTC低中危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结局相似,而手术却存在风险,除某些非常规ATA中危患者可考虑I治疗外,其他低危风险的患者并不需进行I治疗,因其并不能提高疾病的特异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且放射性碘的辐射积累具有终生风险。
版ATA指南通过对组织病理学报告的完善、淋巴结转移的深化理解及治疗反应的动态评估,为低危风险甲状腺癌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建议,手术方式由之前的甲状腺近全切优化为甲状腺一侧腺叶切除或近全切,强调I清甲治疗仅适用于中高危患者,并缩小了长期TSH抑制的适应症范围。
低危DTC患者暂不推荐常规分子检测DTC的分子检测对疾病的诊断、预后及治疗靶点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指南委员会认为,分子检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可能需要对多重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特定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与特定的突变有关,例如BRAF(VE)基因的突变检测。
有多项研究表明PTC发生BRAF(VE)突变与较高的复发率及侵袭性的组织学表型有关,但BRAF阳性并不和疾病死亡率独立相关,不影响极低危肿瘤(<1cm)的预后,且BRAF阳性仅预测25%的复发。因此指南推荐,BRAF突变并未增加临床病理分期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所以对初始手术后风险分层的DTC患者,不推荐常规检测BRAF突变。
低危DTC患者暂不推荐常规分子检测在初始随访阶段,甲状腺素治疗时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应每6~12个月检测一次;对于治疗反应良好的ATA低危和中危患者,Tg检测的间隔时间可放宽至12~24个月;对于ATA高危患者(无论治疗反应如何)及所有生化反应不完全、结构不完全或反应不确定的患者,应每6~12个月进行一次Tg检测。
同样地,应当在治疗后6~12个月进行颈部甲状腺床和中央区以及侧颈区淋巴结的超声检查;但在这之后,并不推荐对所有患者进行重复的超声检查,尤其是对于之前颈部超声结果为阴性且Tg较低(<0.2ng/ml)或刺激性Tg<1ng/ml的低危患者。
小结DTC在临床越来越常见,初次评估应将每一例DTC患者按照ATA复发风险进行分类。对大多数低DTC危患者,初始大范围手术特别是辅助性I清甲和长期TSH抑制治疗的获益并不明显,故现在倾向于选择更为保守的治疗策略;虽然分子检测从一定程度上利于诊断的确立,但对低危DTC患者并不建议列为诊断常规。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动态评估复发风险,个体化地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