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出口转内销分化型甲状腺癌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12/4786423.html

翻译星星—刘超博士简介

刘超,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在读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科信委科普与翻译组委员

刘超,肿瘤学博士生,云南省高层次医学后备人才

云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秘书,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分子影像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信息传媒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科普与信息传媒组委员。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甲状腺I消融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ChenWangetal.EfficacyandAffectingFactorsofIThyroidRemnantAblationAfterSurgicalTreatmentof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FrontOncol.;8:-9.)

摘要

目的:放射性碘(I)消融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甲状腺残余功能组织的重要方法,各种影响其疗效的因素已有报道,但结果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相对较大DTC队列,评价甲状腺全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后碘消融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年1月至年10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后的例DTC患者接受~mCiI甲状腺残余消融治疗,他们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均为阴性。回顾性调查了I消融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结果:第一次I甲状腺残余消融成功率为65.90%。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体积较大、消融前刺激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较高、中到高风险复发和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均与首次I消融清甲成功率较低有关(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消融前STG、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是影响首次I消融的疗效的独立因素。预测消融不成功的STG、STG/TSH比值和肿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0.和0.,阈值分别为4.ng/ml,0.mg/IU和1.cm。灵敏度分别为95.51%、96.63%和73.03%,特异性分别为64.54%、61.63%和49.41%。消融成功组的良好治疗反应(ER)的比例明显高于不成功组。

结论:DTC术后残留甲状腺首次I消融的疗效很好,肿瘤的大小,消融前的STG,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是影响I消融疗效的独立因素。

前言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都在上升。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包括乳头状甲状腺癌(PTC)和滤泡性甲状腺癌(FTC),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DTC患者通常预后良好,但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可能对DTC患者的预后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平均11.3年的随访发现,DTC的总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0.5%、8.5%。首次术后3年内既没有远处转移也没有复发的患者的10年生存率高达96%,而没有远处转移但在最初3年内复发的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48%。然而,在手术后3年内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33%。DTC的标准治疗方法包括手术、选择性碘放射性治疗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疗法。甲状腺I消融治疗(以下简称清甲)是DTC的重要治疗方法,在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术后消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和潜在的微小残留肿瘤灶方面起着关键作用。I清甲后的原发部位癌复发、远处转移复发和疾病特异相关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单独使用TSH抑制治疗或不进行术后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具有不同特征(例如手术类型,残留甲状腺组织大小,肿瘤大小和TSH水平)的DTC患者中,I清甲的疗效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已发表的研究中,I清甲的疗效差异很大,而且影响因素仍不清楚。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DTC患者完全或次全切除术后首次I清甲治疗的疗效和影响因素。

材料和方法

DTC患者

本回顾性研究中,选取了年1月至年10医院核医学科共例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后接受了I治疗的DTC患者。入选标准如下:(1)组织学证实为DTC的患者,(2)接受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3)符合I清甲治疗标准并接受I清甲的患者。排除标准如下:(1)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患者;(2)I清甲前TSH30mIU/L患者;(3)随访失败,资料不充分的患者。甲状腺近全切除术的定义为甲状腺切除术后估计残余甲状腺组织1.0g。在我们的研究中,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是同等对待的,这与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以及中国甲状腺协会指南DTC管理的作者建议一致。因此,本研究也纳入了甲状腺近全切除后行I清甲的患者。

例研究对象中,43例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其中2例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41例患者在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失访。没有TSH30mUI/L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因此,最终纳入例患者。在分析的DTC患者中,TgAb呈阴性。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Roche)检测TSH和sTg,检测范围分别为0.-.00mIU/L和0.04-0.00ng/ml。我们收集了以下信息:手术类型,组织学类型,是否伴有桥本甲状腺炎(HT),单侧或双侧病灶,病灶的数量,TNM分期,I剂量,手术和第一次行I治疗之间的时间间隔,肿瘤大小,复发风险分层,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SH测定,I清甲治疗前sTg水平。

I清甲

根据9年ATA指南和年中国指南,以下是I治疗的适应症:(1)甲状腺癌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DTC,具有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鞋钉型、局灶性未分化成分的乳头状癌、外扩散等高侵袭性组织学特征;(2)肿瘤大小4cm,即使没有其他高危特征;(3)对于肿瘤大小4cm,术前提示有淋巴结转移,但术后无转移的患者,应根据医师判断和患者意愿做出治疗决定。如果肿瘤直径、术前淋巴结状态(部位和数目)和年龄提示未来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增加,建议I清甲治疗。I治疗不推荐所有的低风险DTC:肿瘤病灶1cm,无腺外浸润,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在甲状腺手术后均避免使用左旋甲状腺素(L-t4),或在I治疗前3-4周停止使用L-t4,使TSH30mIU/L。为了达到I清甲治疗前尿碘ug/L,所有患者均需维持低碘饮食(50ug/天)1-2周及避免使用含碘的药物及造影剂。以下试验在I清甲治疗前1周内完成,包括TSH、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素、甲状腺球蛋白、TgAb、颈部超声和胸部CT扫描,以排除I治疗的禁忌,并评估残余甲状腺组织的大小和是否存在肺转移。在I清甲治疗前一日,使用99mTcO-4进行甲状腺静态显像及尿碘测定,评估残余甲状腺大小及尿碘水平,以帮助测定I治疗的剂量。治疗剂量I(原子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空腹给药。受试者常规接受mCi的剂量(3.7GBq,1mCi=37mbq),根据疾病程度给予高剂量I(-mCi),包括证实有镜下残留病变、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或不明原因的血清Tg水平升高。

I清甲效果评价

大约在I清甲6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如前所述,当受试者满足以下两种情况时,I清甲被认为是成功的:(1)血清中刺激状态下的甲状腺球蛋白1ng/ml或抑制状态下的甲状腺球蛋白0.2ng/ml;(2)诊断性I全身扫描未发现甲状腺床的放射性碘吸收。

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年ATA指南分析I初始治疗后的风险评估,将临床治疗结果分为4类:疗效满意(反应良好,ER),不确定疗效(不确定反应,IDR),生化疗效差(生化不完全反应,BIR),结构疗效差(结构不完全反应,SIR)。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误差(S.E.)或中位数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组间均值的差异。分类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通过分析成功清甲组和不成功清甲组的临床和实验室参数的差异,评估影响I清甲疗效的因素。为了确定I清甲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是为了确定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和肿瘤直径的最佳cut-off值,预测清甲不成功及评估影响因素的预测值。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结果

首次I清甲治疗的疗效

在名接受I清甲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首次I清甲成功例,而其余89例失败,成功率为65.90%。

I清甲治疗的临床评估

最终纳入了位患者进行分析,其中80例男性和例女性,年龄8-79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18岁(儿童,青少年)9例,成功清甲3例(3/9,33.33%);例18岁(成人),成功清甲例(/,67.06%),两组的清甲成功率无显着差异(X2=1.,p=0.))。因此,45岁的患者和≥45岁的患者在成功清甲方面无显著差异(表1)。甲状腺全切除术例,其中淋巴结清扫术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58例,淋巴结清扫术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26例,其中例,合并桥本病24例。原发癌的数量为1–7个。I清甲前的TSH范围为32–mIU/L。第一次I清甲与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周至23年。根据病理结果,原发癌的大小(直径)为0.1cm至6cm,中位数为1.5cm。成功和不成功的清甲组的肿瘤大小的最小、最大和中位数分别为0.1、5.0、1.5cm和0.3、6.0、1.7cm。成功组的原发癌大小小于不成功组的原发癌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血清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为0.04–0ng/ml,sTg/TSH水平为0.–24.mg/IU。成功与不成功清甲组之间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组织学类型、是否并发桥本甲状腺炎、病灶数、单侧或双侧病灶、TSH水平,手术与首次I清甲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TNM分期并无显着差异(所有p0.05)(表1)。相反,成功和不成功清甲组的肿瘤大小,清甲前sTg,sTg/TSH比,I剂量,复发风险分层,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存在显著差异(所有p0.05)。肿瘤直径1.cm、清甲前sTg5.ng/ml、sTg/TSH比0.mg/IU、较高剂量的I、复发风险分层中的中至高危分层以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明显与清甲失败存在相关性(表3)。

表1第一次I清甲各影响因素疗效比较(n,%)

年龄(岁)

<45

≥45

性别

手术方式

甲状腺全切

甲状腺次全切

病理类型

PTC(乳头状)

FTC(滤泡型)

HT(并发桥本甲状腺炎)

病灶数量

1

2

3

≥4

单侧或双侧病灶

单侧

双侧

TSH(mIU/L)

30-59

60-89

≥90

手术至首次I清甲间隔时间(月)

≤1

1~2

2~3

3~6

>6

TNM分期

I-II

III-IV

80

58

26

24

91

28

22

95

30

51

93

25

18

13

86(64.18)

86(67.72)

47(58.75)

(69.06)

(67.98)

34(58.62)

(65.96)

17(65.38)

0.

16(66.67)

(65.82)

85(70.83)

55(60.44)

19(67.86)

13(59.09)

(69.28)

57(60.00)

16(53.33)

26(50.98)

99(55.00)

64(68.82)

74(66.07)

15(60.00)

12(66.67)

7(53.38)

(66.89)

71(64.55)

0.

2.

1.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表2第一次I清甲成功组与未成功组肿瘤直径比较(cm)

指标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平均值

标准误差

成功组

失败组

0.1

0.3

5.0

6.0

1.5

1.7

1.55

1.95

0.08

0.12

总数

0.1

6.0

1.5

1.68

0.07

表3第一次I清甲在不同临床及实验室参数组间的疗效比较(n,%)

指标

数量

清甲成功

X2

P

肿瘤直径(cm)

≤1.68#

1.68

sTg(ng/ml)

≤5.45※

5.45

sTg/TSH(mg/IU)

≤0.※

0.

I剂量(mCi)

-

复发风险分层

低风险

中度危险

高风险

有无转移

无淋巴结转移*

术后未发现转移

转移**

术后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

34

59

24

40

38

50

(74.50)

61(54.46)

72.

(90.84)

53(40.77)

68.

(90.08)

54(41.54)

20.

(75.60)

18(52.94)

27(45.76)

22(91.67)

75(66.37)

75(60.48)

37(92.50)

92(69.17)

18(47.37)

25(50.00)

11.

0.

0.

0.

7.a

17.b

0.c

8.

6.d

8.e

0.f

24.

8.g

19.h

18.i

6.j

5.k

0.l

0.

0.a

0.b

0.c

0.

0.d

0.e

0.f

0.

0.g

0.h

0.i

0.j

0.k

0.l

#1.68cm是肿瘤大小的平均值;※sTg的中位数为5.45ng/ml,0.mg/IU是sTg/TSH比值的中位数;*手术前后无转移;**术后清扫淋巴结转移,术后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术后仍有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有淋巴结转移,其中肺转移39例,骨转移6例,骨与肺同时转移5例。a、bmCi组与mCi组、~mCi组相比;cmCi组与~mCi组相比。d、e低危组与中、高危组分别比较。f为中度危险组与高度危险组比较。g?i无转移组与无术后转移组、术后淋巴结转移组和远处转移组比较。j、k无术后转移组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组及远处转移组比较。I术后淋巴结转移组与远处转移组比较。

I清甲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清甲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清甲前sTg,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是影响DTC患者I清甲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表4)。但是,中度至高危复发分层并不是独立的影响DTC患者I清甲疗效的因素(表4),因为这种危险分层本身就包含多种危险因素。

表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I清甲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B

S.E

Wals

df

Sig。

Exp(B)

肿瘤直径

sTg

转移情况

术后无转移

术后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

中度风险到高风险

恒定量

0..

1.2....

0.0.

0.....

11...9.....

11

0.0.0.0....7.

0..

0.3.1...

(B,偏回归系数;S、E,标准误差;Wals,wald统计;EXP(B),对应变量的OR值)

I清甲前sTg,sTg/TSH比和肿瘤大小的ROC曲线可预测清甲失败

预测清甲失败的sTg,sTg/TSH比和肿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0.和0.。阈值分别为4.ng/ml,0.mg/IU和1.cm。敏感性分别为95.51、96.63和73.03%,特异性分别为64.54、61.63和49.4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52、97.25和77.98%(图1)。

图1I清甲前sTg、sTg/TSH比值及肿瘤大小的ROC曲线预测清甲失败。建立ROC曲线分析,确定I清甲前sTg、sTg/TSH比值、肿瘤直径(如图示)的最佳切线值,预测清甲不成功及评估影响因素的预测值。

不同转移组之间的I清甲后的疗效评估

治疗后的I清甲临床疗效在评估和比较中分为了四组:(1)无转移(手术前后均无转移);(2)无术后转移(手术中已清除了转移性淋巴结,手术后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3)术后淋巴结转移(术后发现转移性淋巴结但无远处转移);(4)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伴有远处转移并淋巴结转移;包括肺转移39例,骨转移6例,骨和肺转移5例)。结果表明,除了无转移组和无术后转移组(p0.),四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其他三组之间的成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无转移组,无术后转移组,术后淋巴结转移组和远处转移组的疗效满意率逐渐降低,而影像学反应欠佳率则呈上升趋势,且疗效不确切发生率和血清学反应欠佳率无明显规律性。进一步比较两组间疗效满意率显示,除了无转移组与无术后转移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无转移组和无术后转移组的疗效满意率均高于术后淋巴结转移组或远处转移组(均p0.),术后淋巴结转移组疗效满意率高于远处转移组(p<0.。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术后淋巴结无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表5)。相关分析表明,疗效满意率与转移呈负相关(r=-0.99,p=0.6)。然后我们分析了I的成功率和疗效满意率,成功组的疗效满意率为74.42%(/),失败者的疗效满意率为5.62%(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p=0.)。

表5.第一次I清甲6个月后不同转移组间临床疗效比较(n,%)

指标

N

ER

IDR

BIR

SIR

NoER※

无淋巴结转移*

40

34(85.00)

6(15.00)

0(0.00)

0(0.00)

6(15.00)

没有术后转移**

89(66.92)

33(24.81)

11(8.27)

0(0.00)

44(33.08)

术后淋巴结转移***

38

10(26.32)

9(23.68)

5(13.16)

14(36.84)

28(73.68)

远处转移****

50

0(0.00)

0(0.00)

0(0.00)

50(.00)

50(.00)

总数

(50.96)

48(18.39)

16(6.13)

64(24.52)

(49.04)

X2#=.,4.a,32.b,90.c,60.d,.e,43.fp=0.,0.a,0.b,0.c,0.d,0.e,0.fX2##=93.,4.g,27.h,68.i,19.j,65.k,14.lp=0.,0.g,0.h,0.i,0.j,0.k,0.lr=-0.99P=0.6

※表示IDR,BIR,SIR;#临床效果比较;##ER率的比较;a、b、c、g、h、i提示无转移组,术后无转移,术后分别为淋巴结转移组和远处转移组;d、e和j、k术后无转移组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组及远处转移组比较;f、j术后淋巴结转移组与远处转移组比较;*手术前后无转移;**手术清除淋巴结转移,术后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术后仍有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有淋巴结转移,其中肺转移39例,骨转移6例,骨与肺同时转移5例。

讨论

尽管DTC是高度分化的肿瘤,但DTC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仍约占10%至30%。I治疗是甲状腺手术后DTC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可以降低复发或转移的风险并提高DTC患者的生存率。

在已发表的文献中,DTC手术治疗后首次I清甲的成功率有所不同,而且其影响因素尚未有明确定论。之前的研究报道表明,首次I清甲的成功率在43%至87.2%之间不等,并且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例如患者的性别,手术类型,残留多少甲状腺组织,肿瘤大小,TSH水平和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考虑到该研究人群的年龄范围为8-79岁,为控制年龄差异对I清甲成功率的影响,我们通过比较≤18岁(儿童和青少年)组和18岁(成人)组之间的I清甲成功率、年龄45岁和≥45岁的组之间的I清甲成功率。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有年龄分组引起的差异性可以忽略不计,这与ATA指南一致,该指南建议儿童、青少与成年人的治疗应该相同。回顾性分析纳入的名DTC患者中,首次I清甲成功率为65.90%,处于已公布的数据范围内。此外,我们的数据表明,肿瘤大小、清甲前sTg水平,复发风险分层,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是影响I清甲治疗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例如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和TNM分期等因素对I清甲治疗没有明显影响。

许多研究报告显示,当TSH水平大于或等于30mIU/L时,I清甲的成功率通常达到最大,但是进一步提高TSH水平并不能提高I的成功率。因此,目前的指南建议,为高效地使用I清甲进行治疗,应首选血清TSH水平应高于或等于30mIU/L,并且能使高TSH水平引起的副作用也可以最小化。在这项研究中,不同TSH水平组间的首次I清甲成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Fu等报告了类似的发现。与之相反,赵等人发现,当清甲前TSH水平为90至μIU/ml时,低、中危DTC的患者的I治疗效果更好。这些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因为不同的研究纳入DTC患者的标准或基线特征不同导致。

据报道,I的剂量是影响I清甲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例如,Karam等和Kim等报道高剂量I会使I清甲的成功率更高。但是Kumar等人报告显示,对于具有淋巴转移和远隔转移的DTC患者,治疗的成功率会随I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我们观察到了相似的结果,那就是转移患者的I清甲疗效降低。具体而言,与没有转移的患者相比,具有淋巴结转移或远隔转移的患者的清甲成功率明显降低。这与Zhang等人的发现是一致的,他们的报告表明,当DTC患者都在给予固定剂量mCi的情况下,那些具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I清甲的成功率较低。此外,中、高危组的残余甲状腺清甲成功率明显低于低危组。以上所有结果表明当存在肿瘤淋巴结转移或远隔转移时,首次I清甲的成功率下降。因此,转移可能是导致I清甲疗效降低的另一个决定因素。DTC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可以表达Na(+)/I(-)转运蛋白(NIS),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碘的吸收功能和吸收能力。放射性碘也可被转移组织吸收,导致转移的DTC患者甲状腺组织中I的浓聚降低,从而导致I清甲的功效降低。此外,一些研究报告称,甲状腺特异性基因去分化致基因表达缺失会导致肿瘤细胞对I清甲治疗的抗性增加,而这些患者占转移性疾病患者的30%至40%。

最近,M?enp??等人和Ma等人研究发现,使用30mCi或50mCi,与使用mCi对低至中危DTC患者的残留甲状腺I清甲治疗效果相同。但是,其他研究表明,低剂量组(30–75mCi)首次I残余甲状腺清甲治疗的成功率低于高剂量组(mCi),这表明通过应用更高剂量的I,可以获得更高的清甲成功率。医院,DTC患者被给予常规剂量mCi,对于疑似或确诊有微小残留病变、淋巴结转移、远隔转移或无法解释的血清Tg水平升高的患者,则根据疾病的程度(例如,转移程度和Tg水平升高),给予更高剂量的I(–mCi)。

甲状腺球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在甲状腺细胞或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细胞中合成。它在促甲状腺激素的刺激下与甲状腺激素一起分泌。甲状腺球蛋白是预测I清甲的治疗反应以及监测甲状腺癌的复发或转移的关键参数。许多研究报告表明,首次I清甲治疗前高sTg水平导致I清甲成功率降低,可见sTg对于I清甲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Tamilia等人和Zubair等人报道,用于预测残余甲状腺清甲治疗成功与否的sTgCUTOFF值分别为6ng/ml和18ng/ml。在这两项研究中,sTg预测甲状腺残余清甲治疗失败的敏感性分别为67%和76.7%,特异性分别为79%和79.1%。我们的数据也表明,在清甲前具有较高水平sTg的人群中,I清甲的成功率明显较低,当sTg4.ng/ml时,其预测甲状腺残余清甲失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51%,64.54%、58.22%和96.52%。这些数据表明,如果治疗前的sTg4.ng/ml,则可能会有多达96.52%的DTC患者首次清甲成功。因此,清甲前sTg的水平是I残余甲状腺清甲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我们的研究中sTg水平的阈值与Tamilia的报告相似,但与Zubair的研究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的研究方法,残留甲状腺组织的量,基线TSH水平和甲状腺球蛋白的检测方法有关。

众所周知,影响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甲状腺组织残留量、癌变、TSH水平、手术后的时间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停药时间。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彼此密切相关,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和甲状腺激素的停药,TSH水平通常会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导致血清甲状腺球蛋白随之升高。因此,为了纠正TSH对sTg水平的影响,我们使用sTg/TSH比,结果表明,当sTg/TSH0.mg/IU时,接受I清甲的DTC患者中,高达97.25%成功清甲。因此,sTg/TSH比是I清甲疗效的可靠预测指标,有助于DTC患者放射性清甲的临床决策。

ATA指南提出了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包括满意(ER)、不确切(IDR)、血清学反应欠佳(BIR)和影像学反应欠佳(SIR)治疗反应,作为初始治疗后的动态风险评估标准,以及用于及时监控疾病结果并调整DTC风险分层,后续随访和治疗选择。我们的研究还评估并比较了I清甲治疗6个月后在无转移、术后无转移、术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组中的临床疗效,4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转移、术后无转移、术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组的ER率逐渐降低,而SIR率则呈上升趋势。各组间ER率的进一步比较表明,无转移组和术后无转移组高于术后淋巴结转移组或远处转移组,而术后淋巴结转移组的ER率较高,比远处转移组要大,相关分析表明,ER率与转移呈负相关,治疗成功组的ER比明显高于治疗不成功组。所有这些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一方面,它表明I清甲后DTC患者的临床效果取决于是否存在转移以及转移的程度。另一方面,第一次I清甲治疗的成功率是ER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第一次清甲的成功率越高,ER越高的可能性越大,预后就越好。鉴于ER患者的复发率仅为1-4%,肿瘤相关死亡风险1%,应尽可能优化总甲状腺切除术和随后的I清甲治疗,从而提高I清甲的成功率,并使更多患者可以尽早进入ER状态,从而改善预后。

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证明,残余甲状腺I清甲治疗成功率很高,而且肿瘤大小、清甲前sTg水平、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此外,清甲前的sTg和sTg/TSH比是清甲疗效的可靠预测指标。在DTC患者中进行I清甲时,为了优化清甲效果,达到最高的ER率并改善预后,应着重考虑个体化I的剂量以及预测I清甲的成功可能性。

(其余略)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科普与信息组

医院程木华教授校稿

首都医科医院李春林教授终审

译者单位简介:医院

医院(昆明医院、云南省癌症中心、昆明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始建于年、年正式开诊,是云南省唯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医院,开放床位8张。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0年5月。是集放射性核素治疗、核素影像检查,放射免疫体外分析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是采用碘-内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恶性肿瘤的专业科室。现任科主任是目前担任云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的邓智勇教授。科室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2名、硕士11名、云岭名医1名、云南省高层次医学学科带头人1名、云南省高层次医学后备人才2名。多名医护人员曾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科室拥有双探头SPECT、SPECT/CT3台,全自动放射免疫分析仪2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4台等一大批先进设备。年收治甲状腺癌患者患者达0余人次,以放射性核素锶89治疗骨转移癌、碘治疗甲亢为特色项目;年开展核医学影像检查达30余人次。《中国核医学医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jazd/125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