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 根据乳腺癌和甲状腺癌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疾病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医院做好患者随访和病情观察工作,医院制定的相关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和定期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其中,医院可负责诊断较明确、难度与风险较低的乳腺癌、甲状腺癌病例的诊疗工作,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开展适宜的手术和放化疗技术,并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提供诊疗服务或转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医院负责疑难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乳腺癌、甲状腺癌患者诊疗工作,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 签约团队至少包括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临床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代表服务团队与患者签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签约服务内容,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服务。
四、明确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服务。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诊断或接诊下转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诊疗服务方案→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专病档案→按签约内容开展病情随访、接续性治疗、体检、健康管理。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医院层级→联系医院→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医院。
(二)医院服务流程。为乳腺癌、甲状腺癌患者提供手术和放化疗服务。 初诊患者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给予患者积极治疗(手术和放化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基层就诊→定期派专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巡诊、出诊,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手术和放化疗)→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新诊断乳腺癌患者约万例,死亡50万人。随着医学不断发展,过去10年全世界乳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3%,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却提升了20%。实践证明,对乳腺癌患者早发现、早诊断、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一、我国乳腺癌的现状(一)发病率。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为37.86人/10万人,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46.74人/10万人(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农村女性为28.43人/10万人(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
(二)生存率与死亡率。据现有资料统计,年我国城市、农村女性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55.9%。《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显示,年至年我国城市乳腺癌的死亡率增长了38.9%,其中有84%的乳腺癌患者不重视早期检查和治疗,延误了治疗时机。
(三)乳腺癌患者情况。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乳腺癌则不足40%。建立乳腺癌分级诊治体系,完善乳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措施,重视患者治疗后康复,促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充分发挥团队服务的作用,通过普及乳腺癌防治知识、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比例、规范乳腺癌诊断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在乳腺癌防治方面的作用、强化乳腺癌治疗患者的终身管理等方法,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二)路径(如下图1)。
(三)双向转诊标准。
1.上转至医院的标准。 (1)社区初诊的乳腺疾病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良性乳腺病变,有手术指证的、治疗较为复杂的,或需要和恶性疾病相鉴别; ②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示为乳腺疾病,无法判断良恶性; ③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示为恶性乳腺疾病。 (2)在社区随访的乳腺癌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术后换药患者,出现病情变化; ②术前或术后化疗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③术后放疗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④术后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⑤怀疑肿瘤复发转移; ⑥其他无法处理的情况。 (3)如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患者有中医药治疗需求,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提供者; ②经中医综合治疗2-4周后,症状未明显改善者。
图1.乳腺癌分级诊疗路径
2.上转至三医院的标准。 (1)乳腺肿物临床检查高度怀疑乳腺癌; (2)乳头血性溢液; (3)超声或者钼靶检查BI-RADS分级IVB以上; (4)乳腺癌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 (5)怀疑肿瘤复发转移; (6)治疗期间疾病进展,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7)经中医综合治疗2-4周后,症状未明显改善者; (8)其他无法处理的情况。 3.医院治疗后,医院的标准。 (1)手术后伤口换药。 (2)伤口或者肿瘤破溃、需要长期换药的患者。 (3)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康复。 (4)治疗后随访。 (5)化疗用药间隔期内,出现中度以下毒副反应的。 (6)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期内,出现中度以下毒副反应的。 (7)放疗后胸壁或者乳腺皮肤反应。 (8)其他病情较轻,需要住院观察的患者。 4.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1)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结束,病情稳定,没有疾病危重征象。 (2)经中医药治疗,病情稳定,已确定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或中成药治疗方案者。
三、乳腺癌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一)乳腺癌筛查。参照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开展。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1.乳腺癌筛查分类。乳腺癌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普查。 (1)机会性筛查。指妇女主动或自愿到提供乳腺筛查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建议妇女40周岁开始定期进行乳腺疾病筛查,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20周岁。 (2)群体普查。指社区或单位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筛查。群体普查暂无推荐年龄。 2.乳腺癌筛查项目。 (1)乳腺自我检查。有助于提高妇女的防癌意识。鼓励妇女掌握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绝经前妇女于月经来潮后7~10天行乳腺自我检查。 (2)乳腺临床体检。一般不单独作为乳腺癌筛查方法,通常与乳腺X线等联合使用。 (3)乳腺X线检查。目前研究认为,乳腺X线检查可有效降低4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死亡率,尤其对4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较高。建议每侧乳房常规行头足轴(CC)位和侧斜(MLO)位摄片,并经由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鉴于乳腺X线对年轻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一般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检查。 (4)乳腺超声检查。通常作为乳腺癌筛查的辅助手段,与乳腺X线检查作为乳腺联合检查项目,或者作为乳腺X线检查BI-RADS0级者的补充检查项目。 (5)乳腺磁共振(MRI)检查。可作为乳腺临床体检、乳腺X线或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措施。
3.妇女年龄与乳腺癌筛查。
年龄
乳腺癌筛查建议
20-39周岁
不推荐对非高危人群进行乳腺筛查
40-49周岁
适合机会性筛查。
建议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进行。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进行。
50-69周岁
适合机会性筛查和人群普查。
建议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进行。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进行。
≥70周岁
适合机会性筛查。
建议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进行。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进行。
4.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1)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即为乳腺癌高危人群: ①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 ②既往有乳腺导管、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 ③既往有胸部放疗史的患者。 (2)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开展筛查(40岁前),推荐每半年1次。进行乳腺临床体检、B超、乳腺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乳腺MRI检查。
(二)乳腺癌诊断。 1.病史采集。 (1)病史:发病年龄,乳腺肿物情况,伴随症状,就医与治疗情况。 (2)既往史:了解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病史。 (3)个人史:月经初潮与绝经情况,妊娠与母乳喂养情况,生活方式,已婚女性注意询问避孕药使用情况。 (4)家族史: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发病年龄等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文化程度等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1)乳腺检查。明确肿物的位置、大小、活动度、乳头溢液,以及淋巴结情况。 (2)生命体征。明确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情况。 (3)体格检查。其他体格检查项目。 3.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4.靶器官损害表现。 (1)乳腺:乳腺肿物、乳头溢液等。 (2)周围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粘连等。 乳腺癌主要表现为乳房占位性病变和/或无症状、体征的乳腺钙化灶,以及晚期病例远处转移病灶。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最终确诊依据活检组织病理或细胞病理诊断。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包括原发病灶的病理诊断、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灶的检查。
(三)乳腺癌超声检查与评估。 1.检查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实时线阵高频探头,探头频率为7.5~10MHz,有条件的可用10~15MHz。乳腺组织过厚或有假体的,可适当降低探头频率。 2.检查方法。检查前无特殊准备,有乳头溢液者不要挤出液体。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患侧手臂尽量上抬外展,充分暴露乳房及腋下,以乳头为中心,对乳头、乳晕及乳房外上、外下、内上、内下4个象限进行放射状扫查,并检查腋下淋巴结情况。 3.评估方法。参照美国放射学会BI-RADS分级,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以下分级标准:
(1)不完全评估。 0级:需要其他影像学检查(如乳腺X线检查或MRI等)进一步评估。 乳腺超声作为初次检查项目时,下列情况需要进行其他检查:超声检查显示乳腺内有明显病灶,但其超声特征不能明确判断,必须联合乳腺X线检查或MRI以明确;有阳性体征,如乳腺肿块、浆液性溢液或乳头溢血,以及乳腺癌术后、放疗后疤痕需要明确是否复发等,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必须联合乳腺X线检查或MRI进行评估。
(2)完全评估。 1级:阴性。临床上无阳性体征,超声影像未见异常(如无肿块、无结构扭曲、无皮肤增厚、无微钙化等)。 2级:良性病灶。基本排除恶性病变。如单纯囊肿、乳腺假体、脂肪瘤、乳腺内淋巴结、良性病灶术后多次复查无变化等。根据年龄及临床表现可6-12个月随诊。 3级:可能良性病灶。包括新发现的纤维腺瘤、囊性腺病、瘤样增生结节、未扪及的多发复杂囊肿或簇状囊肿、病理明确的乳腺炎症、恶性病变的术后早期随访等。建议短期内(3-6个月)复查,进一步行其他检查。 4级:可疑的恶性病灶。超声显示不完全符合良性病变或有恶性特征,恶性可能性为3%-94%。建议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如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空芯针穿刺活检、手术活检,提供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目前4级可分为4A、4B及4C级。4A级病变倾向于良性,如不能确定的纤维腺瘤与乳腺炎症、有乳头溢液或溢血的导管内病灶等,恶性可能性为3%-30%;4B级病变倾向于恶性,恶性可能性为31%-60%;4C级病变恶性可能性较高,为61%-94%。 5级:高度恶性可能。超声显示恶性特征明显,恶性可能性95%。应积极明确诊断并治疗。 6级:经活检证实为恶性。超声检查用于未经治疗病灶的影像学评价,监测活检前后、手术前后、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影像学变化。
小编注解:依据年版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修改本段BI-RADS是分类而不是分级。BI-RADS3类指恶性概率0但2%,BI-RADS4A类指恶性可能2%但≤10%,BI-RADS4B指恶性可能10%但≤50%,BI-RADS4C指恶性可能50但95%.BI-RADS5类指恶性可能≥95%。
(四)中医诊断与分型。
对应用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应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中医常见辨证分型如下: 1.肝郁气滞证:乳房肿块,质地较硬,肤色不变,忧郁不舒,心烦纳差,胸闷肋痛,舌苔黄,脉弦。 2.脾虚痰湿证:乳房结块,质硬不平,腋下有核,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脘胀,大便微溏,纳食不香,舌质暗淡,苔白微腻,脉滑而细。 3.瘀毒内阻证:乳中有块,质地坚硬,灼热疼痛,肤色紫暗,界限不清,烦闷易怒,头痛寐差,面红目赤,便干尿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黄厚燥,脉沉而涩。 4.气血双亏证:乳中有块,高低不平,似如堆粟,先腐后溃,出血则臭,面色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腰腿酸软,自汗、盗汗,夜寐不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五、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原位癌、早期浸润性癌首选手术治疗。乳腺癌的术前全身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手术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医院进行。疑难病例应当由医院专科进行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晚期乳腺癌患者应该转至医院专科制定治疗方案,医院医院进行治疗和管理。
六、乳腺癌患者治疗后的管理(一)I-III期乳腺癌患者的管理。 1.治疗后定期随访。患者定期前往实施手术或放化疗的医疗机构进行。在初始治疗后5年内,应每4-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时进行常规体检。每年应进行1次乳腺X线摄片检查。 2.鉴于绝经后患者应用他莫昔芬有引发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建议子宫完整的女性患者在接受他莫昔芬治疗时,应每年接受妇科检查,并重视任何阴道少量出血,及时进行检查明确。 3.I-III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的,可转至下级医疗机构随诊。一旦怀疑肿瘤复发、转移或出现子宫内膜癌,应当转至医院专科就诊。(二)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管理。 1.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症状、体力状态和体检等),结合检查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评估治疗方案疗效和毒副反应。 2.建议使用RECIST标准评估病灶的进展情况。 3.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应当转至医院进行再次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医院维持治疗。(三)中医健康管理。 1.体质辨识与干预。 2.辨证施膳。根据中医辨证或体质辨识和食物性味归经给予膳食指导。 3.情志调理。为患者辨证选择不同的音乐和恰当的娱乐方式等,调畅情志,愉悦心情。 4.运动调养。指导患者合理开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