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访我国核医学

年是核医学走进中国60年。然而,提及核医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一头雾水。我们从今天开始推出《走进中核探访核医学》栏目,来一起揭开蒙在核医学上的神秘面纱。

作为首次宣传核医学领域现状及发展要求的重要活动,中核集团新闻宣传中心与同辐公司共同策划组织了媒体记者团走进中核集团,探访同位素与核医学的活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科技日报》、《人民政协报》、《第一财经日报》、《健康报》、《中国核工业报》等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媒体报道从活动内容、专家访谈、业内人士介绍等多个角度,对我国核医学近年来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体现了中核集团在放射性同位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在核医药中的使用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彰显了中核集团在国内核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的行业领导地位,极大显示出提升与核医疗、核安全有关的公众理解的科普价值。

今天,我们来看看记者们眼里的“核医学”吧。

新华网:专家建议:我国应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核医学发展

新华网北京6月15日电(记者李由)我国核医学发展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至年已走过60个年头。核医学的迅猛发展,使之在临床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专业人才缺乏和传统观念影响仍然是制约我国核医学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田嘉禾教授介绍,目前我医院不到家;从事核医学工作的人员只有0多人,其中医生仅人左右,且多来自放射科、影像科。目前,与欧美核医学状况相比,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我国核医学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和空间。

据了解,核医学是一门由核医学临床、放射性药物、设备三方面有机结合组成的学科,由于很多病人对核医学不了解,以至于产生恐慌。

中核集团同辐公司总工程师杜进告诉记者,核医学应用中PET/CT检查为例,就是采用正电子核素标记药物作为示踪剂,用于肿瘤、心脏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诊断与分期、疗效评价。

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霍力教授介绍,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应用于内分泌、肿瘤、帕金森等疾病的诊疗。目前,我国核医学在分子影像和PET/CT方面发展较快,临床的诊断效果越来越被医学界和患者所认可。

田嘉禾认为,随着硬件的提升,软件的不足逐渐凸显,医院设立核医学科和门诊、病房,从设备操作到读片诊断等各个环节,都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全国仅有苏州大学一所高校在本科开设核医学专业,然而培养一名合格的核医学人才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他呼吁,从源头加强核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对现有医生要加强培训。

霍力则建议,在放射性药物方面,应加强创新,推动基于我国疾病谱的新药研发,并加快放射性药物的审批时间

科技日报:我国核医学发展面临三道坎

“将标记了核素的钥匙直奔对应的锁,不用乱跑”——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霍力教授用这个形象比喻来说明核医学诊断与治疗方法。

灵敏、特异、简单、无创,核医学诊断与治疗方法有着其他诊疗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在中核集团近日举办的探访同位素与核医学活动上,相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国核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要发展好核医学,还需迈过几道坎。

核医学人才不足,被认为是制约学科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我国万医务人员中,核医学从业者是个小众群体。谈及这个问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医院核医学科前主任田嘉禾教授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医院不到家;从事核医学工作的人员只有0多人,其中医生仅人左右。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田嘉禾看来,目前“巧妇”——核医学人才培养费劲,医生和相关技术人才奇缺。

田嘉禾说,培养一名合格的核医学医生至少需要10年,苏州大学是目前全国唯一开设核医学本科专业的学校。年—年,核医学从业者增加了人,但绝大多数是从放射科、影像科转过来的。此外,目前核医学技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技师注册制度、定期考核评估体系尚不健全,不能适应现代核医学的发展要求。

设备不强是我国核医学发展的第二个难题。

扫描机、伽马照相机、PET、PET-CT,历经60年,如今核医学检查项目已从肝扫描、吸碘试验、肾图的“老三样检查”,扩展到数十项显像检查,背后依赖的是“锅”——设备。

但中核集团同辐公司总工程师杜进表示,目前我国核医疗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国产化率非常低。

田嘉禾的话佐证了这一观点:目前国内的核医学高端设备市场,通用电器、飞利浦和西门子等外国公司占主导,单台设备价格在千万元以上,运营维护成本也较高。他认为,这一方面源于国外厂家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是国内厂商力量还比较薄弱。

新药开发少是制约核医学发展的第三个难题。由于核医学诊断与治疗方法就是将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化合物注入人体,通过该化合物把药物导向需要做检查的器官,医生通过仪器,在体外测定射线确认化合物的位置,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新药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核集团同辐公司总经理武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拥有三个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基地、21条放射性药品GMP生产线和国内最全的放射性药品品种,目前虽未满负荷运行,但已基本满足国内临床需求。

他同时提到,国内核医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欠缺,以仿制国外药品为主,部分高端药物仍需要进口。

田嘉禾分析认为,我国新药开发比较落后,放射性药物自然也受到影响。此外,放射性药物在我国是一个很小的市场,一种普通药物一年销售额可能达到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但全国放射性药物市场还不到20亿元人民币,“需要政府和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呵护,才能健康发展起来”。

“国际上可供临床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品种很多,而国内药品的种类偏少,很多在国外已得到普遍使用的药物国内还没有。”霍力认为,应加强创新,推动基于我国疾病谱的新药研发,并加快放射性药物的审批时间。

人民政协报:走近核医学

年5月27日,“中国核医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世真逝世。作为中国核医学的奠基人,王世真是世界上最早参与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中应用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心血,实现了让核医学在中国落地生根,无以计数的患者因为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更改了命运。为纪念这位在中国核医学研究领域创下多项纪录的科学家,我们采访了多位从事核医学工作的人,并推出专题——很多人对PET-CT已经不再陌生。作为一种临床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它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是CT、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核医学已成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

4年前,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霍力曾经接诊过一位肝癌患者。

当时患者刚刚退休,在体检时发现某项肿瘤标记物的指标偏高,可做了CT、核磁共振等常规检查均没有明确病因。临床大夫根据肝癌患者该项肿瘤标记物指标通常较高的经验,怀疑患者的肝脏可能有问题,但没有确诊,患者因而变得更加焦虑。

后来患者选择来医院做PET-CT检查。结果发现,在患者的肝脏左叶有一个变异,变异的边缘又有一个凸出来的结节,所有的常规检查都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副脾结节,但霍力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来源于肝脏又伸入到脾脏旁边的肿瘤。因为发现及时,此时患者的肿瘤还在3cm以下,属于肝部小肿瘤。确诊之后,患者通过腹腔镜手术顺利手术,至今仍好好地生活着。

“国际上对于肝部肿瘤的公认首选治疗方法是切除,当然这需要符合切除条件。另一方面,肿瘤越小,切除之后患者的生存期就会越长。有些小肝癌如果治疗及时,可以达到基本上治愈的效果。而要治疗及时,就需要诊断及早,因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著称的PET-CT检查在肿瘤的早期及良恶性诊断方面就具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霍力告诉记者。

其实PET-CT,就是一种核医学的检查手段。其工作原理和传统的CT、核磁共振等相同,都是利用影像手段对体内病变进行检查。不同的是,PET-CT要使用正电子核素(即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葡萄糖等人体代谢物作为显像剂(放射性药物),然后通过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谢信息。

很多人对恶性肿瘤患者都有这样一个印象:患者越来越瘦,可体内的肿瘤却越来越大。这是因为恶性肿瘤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代谢活性非常高,它是人体内的“强盗”,掠夺性地摄取患者体内的营养。葡萄糖是人体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恶性肿瘤摄取的葡萄糖远远多于其它正常组织。利用这一特性,在葡萄糖上标记上放射性核素作为显像剂,将此显像剂注入静脉内,其在体内循环的过程中恶性肿瘤摄取的显像剂远多于其它组织,据此可经PET显像判断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等。

现在,核医学作为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学科,已经成为目前检查和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据中国人民医院(医院)核医学科原主任田嘉禾介绍,除肿瘤领域应用之外,核医学还和内分泌、心血管、神经系统、骨骼、呼吸等临床上主要的科室都有业务技术的关联。“美国通过对几万例肿瘤患者的跟踪调查发现,30%以上的肿瘤患者(包括各种类型的肿瘤)由于做了核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最后改变了其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生存状况。”

核医学照射是低剂量且安全的

虽然核医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但临床上老百姓和一些医生对核医学的接受程度还不高,甚至还有些人“谈核色变”,认为其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也有媒体报道说,一次全身的PET-CT检查所接受的辐射量,相当于一个正常人毫无防护地在福岛事件事发地待上一天,这并不科学。

“而医疗照射检查主要是为了帮助医师解决临床问题,其照射是局部性、短暂性、低剂量且安全的,且最终结果是为了让患者受益。这一点,很多医学文献已有明确的证据。”霍力笑言,核医学领域有诸多长寿老人也可以侧面验证核医学的安全性。比如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同位素训练班王世真院士活到了岁,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同位素中心实验室,第一个将同位素应用于人体试验,而受试者就是他自己。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个人安全剂量限值为20毫西弗/年。一次CT照射的辐射剂量为10毫西弗左右,一次全身PET-CT所接受的辐射大概是8毫西弗,一个人一年接受的来自自然界的辐射大概是2.5毫西弗,坐一次10小时的飞机所接受的辐射量大概是0.1毫西弗。并且,应用到核医学检查的放射性核素剂量小且半衰期都很短,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变到剂量极其微弱。”中核集团同辐公司总工程师杜进告诉记者。

因为缺乏了解,临床上老百姓对核医学的接受度还不高,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和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据田嘉禾介绍,国内开展核医医院,一年的工作量还医院一周的工作量。

影响核医学发展的因素除了经济水平,还有核医学人才的素质。“目前,从事核医学的专业人才奇缺,国内只有一家医学院在本科阶段设置了核医学专业。和其他的临床医师培养不同,一名普通的本科医学生毕业之后,除了要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再加上3年的专科培训才有资格成为核医学医师。并且,目前出色的核医学医师大都集医院,那些欠发达地区从事核医学的专业人才,不管是数量还是水平都和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田嘉禾表示。

放射性药物已经大显身手

核医学检查是通过SPECT或PET等核仪器设备检测注入体内的放射性药物分布而对疾病进行显像诊断。除了作为显像剂在临床上辅助检查之外,放射性药物还可以直接应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如利用碘-治疗甲亢。

众所周知,目前对甲亢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及手术治疗。“其实,碘-作为治疗甲亢的第三种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般来讲,一位甲亢患者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需服药1-2年,并具有一些副作用,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约50%左右)。而如果服用碘-(服用量约5~10毫居里),则有85%的患者一次就能治愈,且患者不用住院。”杜进告诉记者,除了用于治疗甲亢,碘-还可用于甲状腺癌的治疗。

“当然,甲状腺癌一般需要手术切除治疗。但对于有淋巴结及其他远处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而言,则需要在术后做碘-的隔离治疗。这是因为:碘-可清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及难以探测的微小甲状腺癌病灶,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率;放射性碘治疗后的碘-全身显像,可以发现其他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的新转移灶;临床医学证明,局部或远处转移灶(如肺、骨、脑等)经多次碘-治疗后效果较好,病灶明显缩小,症状减轻,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治愈。”杜进说。

正是因为核医学具备灵敏度高、适应面广、精确度强且使用安全的特点,田嘉禾和霍力等从事临床核医学的专家们希望核医学能够得到更好的普及,这也是王世真院士的遗愿。在他们看来,更多人走近核医学,了解核医学,“老百姓才能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享受到放射性药物的诊疗优势,从而降低医疗总费用,提高诊治效果,并进一步改进我国医疗保健的整体水平”。

第一财经:全国放化师只有人人才稀缺成中国核医学最大瓶颈

核医学已经走进中国60年。

近日,中核集团同辐公司总工程师杜进表示,中国的核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国核医疗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国产化率非常低。国内放射性药物的种类偏少,以仿制国外药品为主,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核医学方面的人才不足,成为核医学发展的最大瓶颈。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田嘉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国内核医学的高端设备市场,通用、飞利浦和西门子等外国公司占主导,中国主要依赖进口,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外厂家的技术垄断,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厂商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记者了解到,国内核医学仪器较少,单台设备价格在千万以上,运营维护成本也较高。田嘉禾表示,近年来国家卫计委和工信部也在努力促进医疗设备国产化的发展,一批优秀的民族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正在积极自主研发核医学的设备,并有不错的产品进入临床。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亚明表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人从事核医学工作,其中医生只有人,而物理师和放化师分别仅有人和人。

“核医学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培养一名合格的核医学医生,至少需要11年的时间”,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霍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国目前没有一所培养核医学技术人才本科的高校,只有一所高校的研究生专业设有核医学系。目前核医学技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技师注册制度、定期考核评估体系都还不健全,这都不能适应现代核医学的发展要求。

田嘉禾表示,应系统全面地加强医师、技师、药师、护理等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网课的形式对住院医师和专科医生进行培训。还可以吸收生物工程、放射化学、药学等领域的人才,使核医学在生化、生理、病理、药学研究与疾病诊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核集团同辐公司总经理武建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核医学的活力在于放射性同位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在核医药中的使用。国内的核医药研发和生产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不过部分高端药物仍需要进口。同辐公司拥有三个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基地、4家放药生产企业、21条放射性药品GMP生产线和国内最全的放射性药品品种。

武建指出,国内核医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欠缺,以仿制国外药品为主。此外,国内放射性药物的审批流程非常繁琐,一种药物从研发到走向临床的周期很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核医药的发展,国家在政策层面还有待完善。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和它的标记物,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综合性学科,包括核医学影像诊断、核素治疗及体外分析三大部分,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核物理、放射化学、辐射计量学、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核电子学,以及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影像学等知识的融合。

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国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的科室共有个,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开展业务以核素治疗和单光子显像(ECT)为主。正电子显像(PET)近十年发展迅速,成为核医学临床应用及研究热点,年全年全国PET/CT检查总数46.9万人次。

霍力指出,PET/CT是核医学临床诊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之一,由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和病灶形态学改变。通过一次显像,可以获得全身各个部位的断层图像。通过PET/CT,最小可以诊断出4-5毫米大小的肿瘤,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全身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诊断疾病的目的。

“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国外的PET/CT检查费用已经进入了医保,但是我国的PET/CT目前还没有进入医保,限制了普通百姓的应用。”霍力说。

关于公众普遍担忧的核辐射问题,霍力表示,核医疗是安全的。临床应用中使用的核素半衰期短,能量适中,诊疗过程中所接受辐射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能够被人体接受,利大于弊。核辐射量的使用有国家规定,医疗服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均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到目前为止,监测体医院,或者个人在核医学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出现使用核辐射超量的情况。

田嘉禾告诉记者,国内对于核医学的了解普遍不足是目前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这不仅包括了普通老百姓,也包括部分医生,除了依靠核医学从业者,还要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改善信息发展滞后对核医学发展和进步的制约。希望伴随着核医学的发展,让越来越多人来了解核医学,让核医学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健康报网:我国核医学人才缺口大

本报讯(记者甘贝贝)年是我国核医学发展走过的第60个年头。近日在京举办的探访同位素与核医学活动上,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田嘉禾教授说,目前我医院不到家;从事核医学工作的人员只有0多人,其中医生仅人左右,且多来自放射科、影像科。他呼吁,从源头加强核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对现有医生要加强培训。

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霍力教授介绍,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应用于内分泌、肿瘤、帕金森等疾病的诊疗。田嘉禾说,核医学的基本要素为人才、仪器设备、放射性药物。在核医学人才建设方面,目前全国仅有苏州大学一所高校在本科开设核医学专业,然而培养一名合格的核医学人才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霍力说,在放射性药物方面,国际上可供临床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品种很多,而国内药品的种类偏少,很多国外已经得到普遍使用的药物在国内还没有。应加强创新,推动基于我国疾病谱的新药研发,并加快放射性药物的审批时间。此次活动由中核集团主办。

中国核工业报:迎接春天,中国核医学准备好了吗?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云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yfja/57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