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例/天≈例/天。
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有5人死于癌症,人们一生中患癌概率为22%,其中,肺癌、胃癌、肝癌成为发病与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使女性健康受到威胁,这些高发癌症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宫颈癌
——高发地区——
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
中国目前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有10万人,占全球病例的1/5。我国宫颈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略高于城市。
宫颈癌发病高低与生活水平、卫生和受教育程度相关。
最大病因:
人乳头瘤冰毒(HPV)感染诱发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经期不注意卫生·性传播疾病导致的宫颈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吸烟·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专家支招:
预防宫颈癌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宫颈癌疫苗·防止不洁性行为·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疾病。乳腺癌
——高发地区——
所有城市
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8.7岁.比西方国家提早了10年。在女性高发癌症中,乳腺癌已经超越过去的肺癌成为第一。诱发乳腺癌的罪魁祸首:
·与长期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晚婚晚育·频繁吃避孕药·久坐不动·缺少锻炼有关专家支招:
·化妆品、洗涤剂、塑料用品等要慎用·女性最好要哺乳·有乳癌家族史、40岁以上未孕、过度肥胖的女性应定期体检和早期筛查。甲状腺癌
——高发地区——
所有城市
甲状腺位于颈部前面、喉结下方、气管两侧,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甲状腺癌偏爱都市白领女性。
而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内的女性激素,很可能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
体内雌激素水平越高,越可能得甲状腺癌。
正因为甲状腺是重要的分泌器官,因此它对射线极为敏感。
诱发甲状腺癌的罪魁祸首:·放射治疗用的放射线·自然界天然的放射源·高压电线的放射线
专家支招:·人们要有防护意识·尽量少接触辐射大的物品·白领女性、有甲状腺癌家族史,以及沿海地区居民等甲状腺癌高发人群,每年至少体检1次。肺癌
——高发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
东北和云南的矿产业比较集中,严重污染的空气让大量致癌物质侵蚀人们的肺部,诱发癌症。
诱发肺癌的罪魁祸首:
吸烟
10个死于肺癌的患者,9个是烟民。除了主动吸烟的人,受害更深的是那些经常被迫吸“二手烟”的人。他们发生肺癌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而日益恶劣的环境因素,如汽车尾气、阴霾天、工业污染等因素,垃近了人们与肺癌间的距离。专家支招:
·公共场所导全面禁烟·45岁以上有吸烟史的人每年做1次体检·通过肺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出早期肺癌胃癌
——高发地区——
辽宁、山东、甘肃、江苏、福建
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七成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这也是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胃癌的发病群体中,中年男性是“主力”。
诱发胃癌的罪魁祸首:·暴饮暴食·饮酒过度·饮食习惯不好:爱吃高盐、腌制的食品,特别是没腌透的食品,其中还有较高的致癌物亚硝酸盐。
专家支招:·预防胃癌要多吃绿、黄色蔬菜·少吃咸、腌、干硬、发霉的食物·限酒·40岁以上的男性、有家族史、慢性胃病史,并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应定期去检查。结直肠癌
——高发地区——
辽宁、山东、甘肃、江苏、福建
近两年,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的结直肠癌(大肠癌)发病率增速已远超西方国家。
诱发结直肠癌的罪魁祸首:·常年高脂肪饮食·缺少膳食纤维摄入·久坐少动·不按时排便等不良生活习惯
专家支招:·控制饮食·少吃油炸.煎炸、腌制食品·适量增加运动量·促进肠道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吃粗粮、果蔬等富舍纤维素的食物。
另外,即便得了结直肠癌,如果能在病变早期就发现它,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几乎不会影响寿命。肝癌
——高发地区——
浙江、广西、江苏等沿海地区,内蒙古、吉林
从肝癌的地区分布特点来看,华东、华南和东北明显高于西北、西南和华北,沿海高于内地。
诱发肝癌的罪魁祸首:
病毒性肝炎和黄曲霉素
这些沿海等高发地区同时符含这两个条件①沿海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为致癌物黄曲霉素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患肝癌的风险。②沿海地区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相对较高。此外对于东北来说,爱喝酒是导致肝癌的一个重要诱因,长期饮酒会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导致肝硬化,最终转化为肝癌,而由肝硬化转化成肝癌的比例高达70%。
专家支招:由于肝癌发病的特定性,预防肝癌导从以下3方面做起·接种肝炎疫苗·少饮用沟塘水·以深井水和自来水替代·改变饮食习惯,少喝酒,不吃霉变食物,如花生、玉米等。食管癌
——高发地区——
河南、河北、山西
诱发食管癌的罪魁祸首:遗传&饮食等因素但饮食因素是可控的。长期吃得过快、过粗、过烫或饮酒,都可能反复灼伤或损伤食管黏膜,从而诱发癌变。专家支招:
·有家族史的人要定期体检·食物温度耍在40度以下。特别鸣谢: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国家癌症登记中心陈万青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
(来源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