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癌症,得防,更得查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防治癌症的“三个1/3战略”:1/3的癌症可预防,1/3的癌症可治愈,1/3的癌症可控制。

但是,一组残酷的数据,还是让人“大吃一鲸”:

在我国,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超过人死于癌症。在居民全部死因中,恶性肿瘤居首位,接近1/4。

这是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

不过,数字还在增加。根据近10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平均增长态势推算,预计到年,我国癌症发病人数将升至每年约万人,死亡人数将升至约万人。

癌症:首先是预防,其次是筛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揭开肿瘤君的神秘“面纱”:

常见致癌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

1.生物致癌物

由某些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感染可以致癌,全世界约15%的癌症是由感染因子造成。

建议:

宫颈癌的发病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密切相关。注射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最可靠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有过性行为的女性,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乙肝的预防,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注射乙肝疫苗。注射了乙肝疫苗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旦发现乙肝表面抗体数量减少了,就需要再次注射,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大多数人注射一次,可以保障10年以上。

如果发现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就需要接受所谓的“三联疗法”或者“四联疗法”,大多数人在连续服药10-14天后,就能消除幽门螺旋杆菌的隐患。

唾液传播是EB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杜绝给孩子口对口喂食。尤其在口腔黏膜破损时,感染EB病毒的机会有所增加。接种EB疫苗也是很好的预防手段。

2.物理致癌物

这类因素包括机械性刺激、放射线(如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及高温等等,而这种危害可能来源于环境污染,也可能来源于医源性伤害。

太阳光对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短时间晒太阳对健康有益,可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但是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阳光强烈时在1小时以上),则会增加所有类型皮肤癌的发病风险,如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以及恶性黑色素瘤。几乎86%的恶性黑色素瘤和90%的皮肤基底细胞癌以及皮肤鳞状细胞癌与太阳紫外线辐射有关。

电离辐射,包括自然和医用辐射,通过导致DNA损伤而致癌,是导致白血病、以及多种实体癌症的危险因素。在医院的常规检查中,B超、磁共振(MRI)是非电离辐射检查手段,而X光和CT检查,则会产生电离辐射,尤其以CT扫描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最高,远超过常规X光检查,过度使用易引发癌症。

建议:

为避免曝晒增加皮肤癌的风险,每天晒太阳15分钟即可,每天上午11时至下午3时紫外线最强,这段时间应避免暴露在阳光下,若无法避免,应进行有效的防晒措施。使用防晒霜、穿戴防晒衣帽、太阳眼镜等都是有效的防晒措施。

如果短期内接受过具有辐射性的医疗检查,应及时告知医生,以免重复检查增加辐射剂量。

新装修的住房,应进行一次室内环境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是否入住,一般建议通风超过6个月后再入住;平常房间应多开窗通风,降低氡含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居住室内氡浓度应2.7pCi/L。

3.化学致癌物

研究发现,有很多种化学物质都可能导致癌症,黄曲霉毒素(一种食品污染物)、芳香烃、亚硝酸盐、石棉、砷(一种饮水污染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四种有可能致癌的化学因素。

食物经高油温煎炸和熏烤,可产生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强弱不同的致癌性,强致癌物苯并芘就是其中一种,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多种癌症。少吃腌制食物,这类食物里往往含有大量硝酸盐,会在胃内被转变为亚硝酸盐,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有极强的致癌性,增高胃、肠、胰腺等器官癌变风险。

建议:

避免进食受潮霉变的食物,要合理储存食物,一旦食物变质,哪怕只有轻微霉味也要扔掉。如果吃到发苦霉变的坚果,赶紧吐掉,马上漱口。少吃高温油炸、熏烤、腌制的食物,尽量不染发或少染发,通过避免或者减少这些化学因素的刺激,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

4.空气污染

室内室外的空气污染是诱发癌症的另一“元凶”。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空气颗粒物(包括PM2.5)列为一级致癌物,估计约有万人过早死亡是由于室外空气污染,其中20万人死于肺癌;超过万人的过早死亡是由于室内污染(来自使用固体燃料做饭),其中6%死于肺癌。

中国人喜爱煎、炒、炸等高温烹调方式,易产生大量油烟,其中夹杂着不少烷烃类物质等致癌物,以及类似于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都是癌症的危险因素,与肺癌发生密切相关。

建议:

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时,建议在雾霾天外出时要戴口罩,室内用空气净化器。为减少厨房油烟伤害,避免油炸煎炒烹饪方式,多采取蒸、煮、炖、汆等低温烹调。厨房必须通风或安装排油烟机,以减少厨房空气污染,建议经常暴露在油烟环境中的人应定期体检。建议装修房间或粉刷家具时,一定要保持空气流通。

主要的肿瘤筛查有哪些?怎么查?

甲状腺癌:筛查不过度、防不足,不主张全民筛查。筛查重点是有肿瘤家族史、保乳后放疗等高危人群。

甲状腺癌筛查建议:

1.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2.一般人群: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

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甲状腺癌高危人群: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每年一次。

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一次颈部超声检查。

胰腺癌:大部分胰腺癌患者CA等标志物升高,有条件一定要做个薄层增强CT。

胰腺癌筛查建议:

1.高危人群以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血检结果结合腹部CT、MRI进行筛查,B超也能提供相应的帮助;

2.高危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变者每年一次CT或MR检查。

胰腺癌高危人群:

40岁以上,伴有下述任意1项者(第6项因素会增加胰腺癌风险,但一般不做筛查):

1.有胰腺癌家族史、糖尿病史;

2.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史;

3.无明显诱因的中上腹饱胀不适、腹痛,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消瘦或腰背部酸痛等症状;

4.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者,尤其合并胰管结石的慢性胰腺炎;主胰管型粘液乳头状瘤、粘液性囊性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有血清CA19-9升高者;

5.无家族遗传史的新近突发糖尿病患者;

6.有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口腔牙周炎史者。

淋巴瘤:淋巴结肿大,移植等免疫缺陷是高危人群,B超可以早期发现,但对B超医师要求高,医院体检。

淋巴瘤筛查建议:

淋巴瘤临床体检项目包括:

①外科体检:浅表淋巴结和肝脏脾脏触诊;

②B超检查:浅表淋巴结、肝脏脾脏和腹腔淋巴结

③血常规。

一般人群:临床体检,每2~3年1次。

高危人群:临床体检,每年1次。

脑部肿瘤:怀疑主要靠头痛等症状,确诊则要靠病理。

脑部肿瘤筛查建议:

重视脑部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需要到神经科或相关科室(眼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等)进一步检查。

脑部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

1.头痛常常清晨发作,较剧烈,起床轻度活动后逐渐缓解或消失;

2.喷射状呕吐;

3.视力模糊,视觉障碍;

4.精神异常常常有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表现;

5.单侧肢体感觉异常痛觉、温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

6.幻嗅;

7.偏瘫或踉跄、醉酒步态;

8.耳鸣、耳聋多在打电话时,一耳听到,另一耳听不到;

9.巨人症;

10.幼儿发育停止。

肺癌:女性群体发病越来越高,低剂量螺旋CT医院做。

肺癌筛查建议:

1.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32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胴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2.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低剂量螺旋CT复查;

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理性看待境外医疗热

继旅游和教育之后,境外医疗在高端人群中流行开来,在这里提醒大家,国外医疗面临风险大、无保障、维权难、随访难、收费贵等问题。

首先,有一些医疗中介机构根本没有配置专业医学翻译,而是雇佣一些没有医学知识的学生担任翻译。他们对检查结果、病情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翻译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增大。

其次,按照正规程序,患者到海外医疗需要由医疗中介机构代表游客与国外医疗机构签订协议才能实现。但现实中,一些中介公司没有与国外医疗机构签订任何协议,一旦出现问题或事故,消费者将面临正当权益无法保障的问题。

第三,由于医疗行为的发生地和患者居住地分属不同国家,法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一旦在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或者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取证难度较大,需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经济成本。

此外,国际医疗之后随访不易,患者是否能按时随访、严格跟进用药都是现实难题。境外专科医生看完病就到此结束,而对于重病慢病患者来说,治疗的连贯性对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最后则是费用问题,目前跨境医医院的国际部联络,安排就诊。但是国际部作为对外通道,收费时都取高值。

陈小兵博士说:

癌症防控就是一部西游记!

需要联系陈小兵博士咨询肿瘤诊治的朋友,可以扫描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qlm.com/yfja/12461.html

当前时间: